

“十五五”时期作为“十四五”与“十六五”之间的关键衔接阶段,是2035年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的经济建设,对于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必须牢牢把握“稳定经济增长”“提升国内大循环水平”与“深化改革开放”这三条核心路径,驱动“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11/t20251105_5929569.shtml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纵观新中国七十余年发展历程,“五年规划”始终以立足国情为根、以制度优势为魂、以话语创新为翼,构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阶梯。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持续发挥“五年规划”的制度优势,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强动力、提供更深支撑。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11/t20251105_5929570.shtml

“五年规划”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不仅是引领国家发展的战略蓝图、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实际治理效能的战略路径,更是构建扎根中国实践、回应时代之问的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载体。系统研究“五年规划”的历史演进、运行逻辑与理论范式,其意义不仅在于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奠定基石,更在于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开辟必然途径。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11/t20251105_5929571.shtml

“五年规划”作为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也是我国社会保障的实施方案与行动纲领。“五年规划”着眼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全局,具有鲜明的时代阶段性、领域突破性、布局长远性,成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可衡量、可量化、可执行的阶段性“施工蓝图”,经历了“孕育、诞生、试点、成形、成长、壮大、高质量发展”的阶梯式推进和跃升。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11/t20251105_5929572.shtml

“十五五”时期发展重心已非盲目追求规模速度,而是为高质量发展立规则、树标准、探路径、调布局、谋统筹。这一阶段需要夯实基础、全面发力,攻克难关、抵御风险、应对挑战。新阶段核心任务是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强化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构建“优势互补、各司其职”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国土空间规划既要坚守自然资源与生态底线,更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空间支撑和环境保障,实现保护与发展动态平衡。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11/t20251105_5929573.shtml

“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这标志着AI已经远不只是一项技术,而是成为“十五五”时期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11/t20251105_5929574.shtml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新时期我国扩大高水平开放作出一系列新的重要论断,为我国以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11/t20251105_5929575.shtml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需要建设能支撑巨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城市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巨大人口规模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也要求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作为支撑。规模稳定、素质优良、结构均衡、分布合理的人口格局,将形成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人力资源红利,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11/t20251105_5929576.shtml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明确了方向和路径,体现出以阶梯式发展推进远景目标的实现,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不断开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11/t20251105_59295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