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经济发展与国土空间载体格局

2025-11-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十五五”时期发展重心已非盲目追求规模速度,而是为高质量发展立规则、树标准、探路径、调布局、谋统筹。这一阶段需要夯实基础、全面发力,攻克难关、抵御风险、应对挑战。

  协同赋能,释放“四大战略”叠加效应。明确区域发展路径,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四大战略叠加协同驱动。四大战略各有侧重: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聚焦均衡发展,区域重大战略着力增长极建设,主体功能区战略强调分区差异化治理,新型城镇化战略聚焦人的现代化与城市主导作用,核心是实现发展动力与空间载体高效匹配。

  区域发展需要摒弃“一把尺子量全国”模式,推动城市到区域的特色化发展。各地区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制定务实目标:重点城市化地区作为经济主引擎,兼具综合发展与人口集聚功能;生态保育地区不追求工业高速高增加值,聚焦生态治理能力提升。同时,推动城市化优势地区与潜力地区对接融合,明确区域新定位、挖掘特色机遇。区域协同既要关注强弱互补均衡,更要重视强强联手放大动能及战略枢纽与腹地联动,统筹安全与发展格局。

  深度融合,推动经济布局与国土空间体系协同优化。促进区域经济布局与国土空间体系匹配优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价值引领、目标与标准,国土空间体系提供区位适宜、规模合理、质量过硬的空间载体。当前,我国国土空间保护与约束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但发展支撑能力仍有提升空间。

  新阶段核心任务是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强化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构建“优势互补、各司其职”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国土空间规划既要坚守自然资源与生态底线,更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空间支撑和环境保障,实现保护与发展动态平衡。

  联动破局,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突出区域联动,旨在破解发展不平衡难题,重点聚焦两方面:一是推动强势区域强强联合,促进资源整合与功能协同,释放“1+1>2”聚合效应,提升整体发展质量;二是促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互补联动,既依托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调控手段,又鼓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利用两类地区资源差、成本差、价位差,推动产业集群与产业链深度分工合作,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构建高效联动机制,打破行政壁垒与要素流动障碍,推动资源跨区域合理配置,既发挥发达地区引领带动作用,又激活欠发达地区发展潜力,形成全域协调、均衡向好的发展格局。

  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始终是“以人为本”。城市化进程的量化指标与社会经济功能承载,本质上是“人”的命题,推动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及全体国民素质大幅提升。

  实现农业转移人口深度市民化。市民化核心是超越职业转换,实现农业转移人口深度融入城市。过去“农民工”模式在文化认同、居住形态、生活模式上仍处于“半市民化”,完整市民化需实现就业、生活方式与社会意识转移,不仅要解决就业问题,更要建立覆盖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家庭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其在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享有平等权利。

  当前,劳动力转移结构深刻变革,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进城规模已超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新形势下,需确保新市民“进得来、留得下、发展好”,鼓励其积累技能财富后返乡创业,赋能乡村振兴,构建“乡到城”与“城到乡”双向畅通的良性循环体系。

  优化社会财富分配结构。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应抑制经济过度金融化倾向,确保金融工具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与民生改善,而非单纯成为资本逐利通道。通过提高劳动收入占比、完善分配制度,让城镇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夯实高质量发展社会基础。

  空间赋能,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国土支撑。传统社会人、地与地域紧密依附,现代社会高度流动,新就业与发展空间源于生产要素流通重组。我国在这一领域成效显著: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构成的广义互联互通网络持续强化,软硬件环境同步提升,社会整体流动性显著增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已具备成熟条件。

  推动生产要素更高水平自由流动。未来核心任务之一是破除劳动者自由流动壁垒。当前,劳动者省域内流动已基本无障碍,长三角等发达地区正探索跨省域劳动力流动权益保障机制,长远目标是实现全国范围内人口自由流动。土地要素关键是推动指标跨区域流动,当前多局限于市域或省域;数据等新质生产要素需破解“数字孤岛”难题,“十五五”时期要通过统一规则标准实现跨部门高效流动。

  优化城市群与战略腹地布局。“十五五”时期,发达地区进入构建世界级城市群阶段,大部分地区需培育规模适度的现代化都市圈。除传统优势区域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特色城市群崛起,战略地位持续提升。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既承担战略储备功能,又顺应市场化调整趋势,产业向腹地转移呈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特征。

  完善“要素随人走”配置机制。“要素随人走、投资随人走、资源随人走”成为资源配置重要导向,政策对人口流入流出地区实施差异化投放。生态保育地区聚焦生态保护,引导劳动力向城市化地区集中;人口有序流动通过汇款反哺、家庭迁移减负,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高价值资产。农业地区推动人口向优质区域集聚,腾退空间用于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通过扩大耕作规模实现提质增收。

  推动国土空间规划提质增效。“十五五”时期将推动保护与发展深度融合,提升发展动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匹配度,强化国土空间综合支撑。必须明确,无论国际环境如何变化,发展始终是中国的核心主题,时代背景变迁、质量要求提升,但发展仍是“硬道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路径。

  (作者系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

【编辑:刘娟(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