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方志编修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发端,“方志”一词则首见《周礼·地官》。
秦汉
东汉时期出现了地方志的雏形,如地记、郡书、图经等,记载一定行政区域的山川、风土、物产、人物等情况。地记、郡书在魏晋南北朝得到发展和繁荣。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地记发展繁荣时期。以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有耆旧传、先贤传等,以地理风俗为主要内容的有异物志、水道记、山水记(或山川记)、地记、风俗记等。多为私人撰修。
隋唐
隋唐时期,朝廷号令编纂图经(图志、图记),其内容主要包括建置沿革、地名的由来、山河的走向、物产、风俗民情和名胜古迹等。
两宋
两宋时期,多次编纂全国性总志,官修、私修志书达四百余种,方志内容更加全面、丰富,体例形式渐趋稳固,体例基本定型。
元朝
元代创修《大元大一统志》,开创了一统志编修的先河。
明朝
明代修志事业十分兴盛,方志编修日益制度化,朝廷多次颁布修志诏谕,制定统一凡例。永乐十年(1412)颁布的《修志凡例》,是已知中国最早颁布的志书编纂法令。
清朝
清代方志编修进入封建时代的全盛时期,“虽僻陋荒岨,靡不有志”(乾隆《蓬溪县志》),官修性质进一步明确。大批学者参与修志,如戴震、章学诚、孙星衍等,学术争鸣活跃,初具方志学学科意识;章学诚更是被梁启...
民国
民国时期,志书的体例和记述内容开始随时代演进而发生变化,方志开始向近代转型。许多著名学者亲自参与修志,方志体例与编纂方法均有所发展,名志佳志迭出。
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全国开展了两轮大规模地方志编修工作,编纂出版大批志书、年鉴及地情书,整理了大量的历代方志,形成了庞大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群。
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依法治鉴、坚持质量至上、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服务大局
查看详情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朱柏庐与《治家格言》”分论坛在江苏省昆山市举办。
查看详情11月13—17日,2023年全国地方志系统信息化业务培训班在江苏省扬州市举办。
查看详情2023年11月20日,“四川方志云”小程序完成备案,在微信平台上线。
查看详情2023年11月16日,第三届“地方志与长三角一体化论坛”在上海举办。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纪检组组长、副主任朱旭尧,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
查看详情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志是依法治国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南宁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查看详情希望各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积极支持试点单位的工作。
查看详情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全面检阅年鉴编纂成果,进一步提升年鉴编纂质量,全力推动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年鉴工作...
查看详情兹定于11月13—17日在江苏省扬州市举办2023年全国地方志系统信息化业务培训班。
查看详情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中央外办、外交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10部门联合印...
查看详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方志文化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探究运河文...
查看详情地名备案公告管理办法(试行)
查看详情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牵头组织,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协作办共同编纂的《广州市扶贫志》,2023年10月23日付印...
查看详情2023年10月30至11月3日,全国扶贫志编纂业务研修班在江西赣州举办。
查看详情力求编出展现上海实力、体现上海特色、彰显上海精神的精品佳志。
查看详情为进一步落实第二轮《江西省志》编纂总结暨“两志”编纂推进会会议精神,狠抓《上犹县扶贫志》编纂工作进度,努力打造精品志书,2023年9...
查看详情2023年9月4日,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印发〈雅安扶贫志〉编纂工作方案的通知》(雅办发〔2023〕17号)。
查看详情自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启动《宁夏扶贫志丛书》编纂工作以来,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全区扶贫志编纂工作,成立了以自治区党委书记梁言顺为...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