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AI+公共治理”知识体系创新

2025-11-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11月1日,第三届“AI+公共治理”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闭幕。面对数智浪潮,如何推动公共管理学的范式转型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成为与会专家的核心关切。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李宝荣表示,公共管理学科要充分拥抱“人工智能+”趋势,立足中国丰富的治理实践,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兼具本土特色与全球视野的自主知识体系,更好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厦门大学教授陈振明强调,公共治理研究必须加速实现由数据驱动向AI驱动、融合学科的转变,推动国家治理领域向交叉学科和知识融合的方向转型升级,构建面向智能时代的国家治理学科新生态。四川大学教授姜晓萍则围绕“三大体系”建设探讨了如何开创数智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学新格局。她强调,要自觉推动跨学科合作,打造有组织的科研模式,尝试引入工程思维和推广实验思维。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丁煌提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价值引领,深度融合中国传统治国智慧与现代治理经验,并借助数智科技赋能,实现文明的互鉴与认识转变。

  范式变革并非纯粹的方法论转换,其作为知识生产的“操作手册”,必须以坚实的知识论为根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米加宁认为,随着算法治理的兴起,AI不仅辅助决策,而且开始直接参与治理过程,这使得公共管理正在经历从“发现真理”到“生成可能性”的认识论转型。换言之,传统以实证主义、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为支柱的表征主义知识论,正在逐步被算法与人类结成的“协同认知双主体”取代。北京大学教授黄璜从政府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出AI技术通过突破传统被动性的知识获取模式,为政策分析提供超越传统的整体性认知框架,从而将知识深度嵌入政务流程,推动知识供给与业务执行深度融合,有效降低行政与社会运行成本。

  聚焦数智赋能公共治理的应用场景,与会学者围绕政策智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展开研讨。一是探讨政策智能的推进路径。清华大学教授张楠提出,未来政策智能要能够开展前瞻性场景模拟与动态分析,重点发展数据分析驱动的政策建议生成,数据模型支撑的决策平台以及基于智能体平台开发的政策推演仿真实验空间三种形态。二是聚焦智能应用的制度逻辑。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徐增阳认为,人工智能已经从“赋能”发展到“重塑”基层治理的新阶段,从根本上改变基层治理的组织结构、运行流程、干群关系,乃至深层的行政文化,正在驱动传统科层结构向一种网络化的、系统集成的“整体逻辑”转型。复旦大学教授李瑞昌则通过对“一件事”治理的考察,细分了技术迭代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模式下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不同组合形式。三是关注对国家—社会、政民互动的深度影响。兰州大学教授王学军表示,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赋能第三方评估,为国家精准“读懂”社会、实现科学民主依法的治理决策提供了关键支撑。浙江大学教授吴结兵对政务服务热线接入大语言模型的分析表明,相关研究已经从算法决策系统拓展到政民互动领域。

  智能驱动的公共治理研究也在经典议题与学术前沿的碰撞中不断推进。一是围绕行政主体与行政权力的探讨。山东大学教授李辉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公共行政主体的重构。东北农业大学教授程镝则对算法嵌入行政裁量进行了类型考察,提出要重新审视行政理性与技术理性的边界,在人机协同的制度空间中重构问责与正当性。二是治理模式、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前沿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鲁宁基于大语言模型对政策取向度量方案进行改进,考察了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就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公共服务的细节,包括主动服务的时机与边界、政务机器人的情绪价值与语言风格等展开了初步探讨。三是行为公共管理研究展现新的空间,行为动机、问责、信任等公共行政的微观基础受到重视。中山大学教授张书维讨论了AI使用对行政机构可信度的影响。香港教育大学助理教授陶磊研究了人工智能时代的问责感知。厦门大学助理教授常晶晶从脑科学角度对公共服务动机展开了实证研究。

  会议由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等单位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刘倩

【编辑:刘颢婧(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