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规划”: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关键维度与研究路径

2025-11-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五年规划”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不仅是引领国家发展的战略蓝图、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实际治理效能的战略路径,更是构建扎根中国实践、回应时代之问的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载体。系统研究“五年规划”的历史演进、运行逻辑与理论范式,其意义不仅在于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奠定基石,更在于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开辟必然途径。

  溯源“五年规划”历史

  解析现代化演进路径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势,必须深入其波澜壮阔的历史性进程,探寻塑造这一独特发展道路的深层动因。在这一语境下,“五年规划”体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制度载体与核心表征,构成了一部具有长期系统性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年鉴”。

  作为贯穿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主线,“五年规划”既保持了战略方向的连续性,也根据时代变迁进行灵活动态调整,形成了兼具稳定性与适应性的治理模式。从“一五”计划时期奠定工业化根基,到“十四五”规划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既体现了计划经济时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效能,也契合了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要求,更对接服务于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部署。在此进程中形成的政策文本、实施数据与评估报告,共同构建了一套连续、系统、权威的资料体系,为追溯中国发展理念的演变、战略重心的转移以及政策工具的创新,提供了可靠依据。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图谱,关键在于对历次“五年规划”(计划)开展系统性的历史溯源与纵向比较。研究需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紧扣各规划编制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既要审视国际环境的变化,如全球化浪潮、国际格局演变等外部挑战;也要紧扣国内发展的核心议题,如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业体系建设、区域协同、民生保障、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等内部诉求。

  在此基础上,尤需重点追踪其核心目标的演进脉络。这一目标的迭代轨迹,直接映射出现代化建设重点的延续与升级。同时,应结合量化分析与质性研判,客观评估规划的实施成效。借助贯通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系统性考察,完整勾勒中国式现代化从起步探索到系统构建、再到深化拓展的演进轨迹,从而为当前阶段的政策决策提供有益的历史参照。

  解析“五年规划”机制

  透视制度效能转化机制

  要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与案例剖析,完整再现“五年规划”由顶层设计、逐级分解、地方执行到效果评估的全流程,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治理逻辑与运行规律。

  顶层设计阶段充分体现了党委领导、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优势。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实现了战略定力与民意基础的有机统一,为规划的顺利推进和有效实施创造了前提条件。

  在实施推进层面,“五年规划”显示出卓越的系统统筹与资源动员能力。中央确定总体目标与关键任务后,各部委按职责分解细化举措,地方政府结合区域实际,形成个性化实施方案,由此构建起“全国一盘棋”的协同推进格局。在资源配置上,依托财政、产业、土地等政策工具协同发力,高效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关键要素。这使得资源得以向国家战略重点精准聚焦,无论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战役,还是科技创新突破与生态环境保护,均在此机制下获得有力保障,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在评估与优化环节,“五年规划”形成了有效的闭环管理系统。依托常态化跟踪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数据核验等手段,客观诊断实施进展,迅速识别执行中的堵点与薄弱环节。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策略优化与资源配置调整,确保规划在动态实施中保持响应能力与实效性。这种“制定—执行—评估—优化”的循环提升机制,既防范了政策僵化与执行滞后,也保障了战略意图的逐步实现,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多变环境中稳步推进的重要制度支撑。

  立足“五年规划”实践

  构建理论实践互促范式

  以“五年规划”这一中国特色的治理实践为根基,从中提炼源于本土的学术概念,构建具有自主性的知识体系与研究范式,这既是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的内在要求,也是确保其实践沿着科学轨道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前提。这一过程必须立足实际、突出问题意识,善用调查研究这一传统方法,促成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之间的正向循环。

  调查研究是贯通实践与理论的关键路径。要真实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运行机理,不能停留于理论,而必须深入其政策实施的具体场域,在鲜活的一线实践中获取最真实、最生动的第一手资料,为理论建构奠定坚实基础。调研中,既要关注典型经验的成功启示,也要重视探索过程中的困惑与挑战,通过多维度、全过程的观察,系统把握“五年规划”实践的丰富内涵与复杂机理。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理论建构的关键在于凝练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识性概念与解释框架。构建贯通历史逻辑、运行机制与价值导向的自主知识体系,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成功原因及其文明意义,为人类社会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新的思路和参照。

  构建自主理论范式的根本追求,在于实现理论建构与实践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将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升华为规律性认识,为未来“五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供科学指引。另一方面,借助理论创新有效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提升中国发展道路的国际影响力。在理论创新的引领下,为破解新发展阶段发展难题、应对风险挑战提供可操作的路径选择与决策依据,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不断开辟新境界。

  纵观七十余载,“五年规划”如同一部沉甸甸的“国家叙事”,系统记录并深刻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从目标蓝图转化为生动现实的完整过程。这部叙事的核心,在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引领“五年规划”与“五年规划”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这一互动统一的中国治理范式。读懂它,便读懂了中国发展的奇迹;继承与发展它,便掌握了在新征程上创造新辉煌的锁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编辑:隋萌萌(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