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需要建设能支撑巨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城市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巨大人口规模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也要求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作为支撑。规模稳定、素质优良、结构均衡、分布合理的人口格局,将形成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人力资源红利,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然而,未来人口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长期低生育率将导致人口规模缩减、结构老化以及区域人口增减分化。若低生育率问题未在2025—2050年有效缓解,2050年后人口年均缩减速度可能达1.5%,到21世纪末人口总量将大幅下降,老龄化水平或超过40%,这将对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的稳定构成影响。因此,持续偏低的生育率已成为制约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列为重要战略任务,提出优化生育支持政策的具体部署。
提升生育率的核心任务
“十五五”时期,需将提升生育率纳入人口发展全局,通过短期任务落地与长期战略推进的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人口根基。正因如此,“十五五”时期的当务之急,是将提升生育率系统性融入人口发展全局。
构建全链条生育成本分担机制。针对孕育、托育、教育、医疗、住房等直接成本过高问题,“十五五”时期应加快建立完整、可落地的成本降低与分担制度。具体包括:扩大育儿补贴范围并实施动态调整,对多孩家庭实行阶梯式补贴;优化个税抵扣,将孕检、婴幼儿医疗等纳入专项扣除;探索住房公积金向多孩家庭倾斜,通过购房补贴、优先配租配售保障房、利率优惠等方式减轻家庭住房负担。在此基础上,明确各方在成本分担中的责任: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落实财政资金支持补贴政策;企业等市场主体应积极承担部分养育成本,通过内部补贴、收入保障等方式减轻家庭压力,共同帮助家庭降低生育养育负担,有效提升家庭生育意愿。
完善生育友好型公共服务体系。在现代社会中,竞争压力、个人发展压力等使生育个体(夫妇)不敢也不能有更多时间离开工作岗位,存在生育后抚育养育时间不足问题,出现了需要社会或其他家庭成员提供孩子照料和抚养(即托育)的需求。针对托育服务供给不足的突出短板,“十五五”时期应深入推进托育服务补助,构建“社区嵌入式托育+托幼一体化”服务网络,提高托育服务质量和社会信任度;加强孕前筛查、孕期保健等全周期服务,通过提高生育安全保障水平增强生育信心。同时,落实生育休假制度,建立企业生育成本社会化分担机制,通过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灵活就业等方式,破解女性就业歧视难题。
培育塑造积极的婚育社会文化。通过主流媒体宣传积极婚恋观、家庭观,倡导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将婚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弘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强调家庭的价值和生育的社会意义;营造尊重生育、关爱儿童的社会氛围,肯定家庭对社会延续和发展的贡献,提高人们对于生育的认知。同时,发挥基层社区作用,开展生育友好型社区创建活动,形成“政策支持+文化滋养”的良性氛围。
构建人口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
提升生育率,扭转过低的生育水平,是当前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举措,是“十五五”时期人口领域最紧迫的任务之一,也是实施长期人口发展战略的核心环节。当然,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更需放眼长远,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长期人口发展战略,这要求制定人口政策超越单纯的数量诉求,着眼于人口素质、结构和分布的优化。
建立人口发展动态监测体系。人口战略依赖精准的数据支撑和发展趋势的准确预判,需要依托统计数据和大数据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口监测平台,实时追踪生育率、人口结构、生育意愿等核心指标,定期发布人口发展报告。
推动生育支持与家庭发展深度融合。长期战略需超越短期政策刺激,将生育友好理念融入社会发展各领域。在收入分配方面,落实“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求,通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强家庭生育能力。在社会保障方面,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探索将托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构建“生育—养育—教育”全周期保障体系。
统筹人口长期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处理好生育率提升与人口素质升级的关系。其一,在提升生育率的同时,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提升劳动者适应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能力。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将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其二,加快建设健康中国,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延长健康预期寿命,挖掘“健康红利”。其三,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确保老有所养,推进医养康养相结合,发展银发经济;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挖掘老年人力资本潜力。其四,引导人口随产业合理流动、高效集聚;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人口承载能力和宜居性。
(作者系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