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这标志着AI已经远不只是一项技术,而是成为“十五五”时期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赋能的深水区
“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的简单嫁接,更是一场深刻的认知革命、生态重构和生产力的革命性跃迁。“人工智能+”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孵化器。大量的智能原生企业孕育而生,其底层架构和运行逻辑,都基于AI技术之上,正在催生全新的产品交互方式、商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硬件方面,新一代智能终端将加速普及,智能网联汽车、AI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形成一体化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与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的交叉融合,将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人工智能+”是传统产业全要素升级的倍增器。人工智能将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智能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设备替换,而是涉及生产、管理、运营、服务等所有环节的系统性变革,将重塑生产方式和价值链。在工业领域,人工智能将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如通过部署AI驱动的工业互联网和智能系统,实现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的全流程智能联动。AI还可以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优良率,并构建自适应的供应链,实现供需的精准匹配和柔性生产,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农业领域,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和机器人等智能装备,能提高农业生产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和控制能力。AI驱动的育种体系创新,将实现耕种收全过程的精细化操作,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在服务业,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广泛应用,金融、物流、商贸、法律、交通等领域将出现大量无人服务与人机协同的创新场景,极大地拓展服务边界,推动现代服务业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阶段。
未来,产业发展将迎来三大范式转变。一是从工具到行动者, AI不再仅是提供信息和决策支持的工具,而是成为能主动执行任务、推动行业转型的智能体(Agent)和数字伙伴。二是从追求确定性到动态持续优化, 依靠AI驱动实现人机协同的决策模式,从依靠人的经验判断,升级到在不确定性下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三是从软件即服务到智力即服务,未来最终形态将是以云的方式,让智能成为一种千行百业可按需调用的服务。
支撑“人工智能+”的
基础能力建设和机制重构
“人工智能+”的落地,需要强大的基础支撑能力,特别是算力、数据和人才体系的同步强化,以云上智能保障行业算力供给。一方面要加快超大规模智算集群技术突破和工程化落地;另一方面,行业上云是大势所趋。
加强数据供给创新。数据是模型行业落地的关键,特别是垂直领域的高质量数据集。一方面,可以通过大数据相关技术,深挖行业内未被有效利用的“暗数据”,这些数据往往以非结构化形式存在,包括文本、图像、语音、视频等,占到行业内数据量的90%以上。另一方面,探索将行业专家的隐知识数字化,将过去言传身教的行业经验转化为高价值数据。
培养π型多面手人才。他们既深谙模型结构、算法原理和AI能力边界,又精通业务流程、行业逻辑等实践场景,是将AI智力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推动者。他们不仅理解模型能做什么,更懂得业务真正需要什么,可以设计出最贴合场景、最具价值的智能化应用。
同时,面对新技术变革,组织如何同步演进,打破传统组织中根深蒂固的流程惯性和权责架构,也是决定“智能+”落地速度和深度的重要因素。
首先,“智能+”是一场全员行动。必须推动组织从高层部署走向全员参与。通过设立智能创意挑战赛、黑客马拉松和创意市集等,把基层参与智能化转型的贡献显性化,让员工从被动使用者转变为积极共创者。在绩效中纳入AI应用成效,以小步快跑的方式,从小切口开始,让每个人都能体会到AI变革带来的获得感。
其次,要重构组织DNA。推动组织结构从职能为轴转向场景为轴。场景为轴的组织意味着将不同部门的数据科学家、工程师、产品经理等专家,打包成紧密协作的混合小队,打破部门墙,以特定场景的任务来构建新的组织单元。它将数据流、决策权和反馈闭环都下沉到最贴近用户的业务前线,根据业务需求适时更新迭代场景模型。这不仅能大幅缩短决策链条,提升组织响应速度,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个让AI应用自然发生的土壤,使人工智能不再是附着在业务上的工具,而是真正融入组织本体的有生力量。
最后,要构建适应AI新时代的数字信任。以服务能力标准为核心,将平台、模型或智能体的稳定性、准确性、响应时间、更新频率等量化指标定义为服务水平协议(SLA),将大模型安全和治理纳入业务流程,使信任从主观情感变为可验证的服务契约。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不仅是模型能力的单点竞赛,更是“算力—数据—模型—场景—治理”的五环协同。只有实现技术、数据、人才和机制的系统性、协同性升级,才能最终迎来产业升级的奇点,推动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作者系腾讯研究院前沿科技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