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学术期刊的使命与担当(二)

2025-11-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近十年来,包括期刊编辑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致力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学术期刊仍需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
 
  中国道路的自立自强必然呼唤中国学术的自主自足。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时代赋予中国学术的庄严使命。作为学术成果传播、交流、评价的主要平台,学术期刊当仁不让地成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主阵地和先锋队。如何将这份应然的责任转化为实然的现实,是包括学术界和期刊界在内的整个学术共同体必须直面和深思的重大课题。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要义,是要改变我国近代以来“跟学”西方理论的状态,开创自己的知识生产范式,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不仅是对我国学术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适应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同时,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学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认识并理解其长期性和艰巨性。既急不得,也等不得。既要守正创新,又要循序渐进,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那么,中国学术期刊应该如何发挥导向作用?要做些什么,怎么做呢?

  进入新时代以来,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已成为中国学术界与思想界的共识,成为一个时代的最强音。学术期刊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客观上扮演着“风向标”与“指示器”的关键角色。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学术期刊亟待实现三重自觉,与学术界一同锚定变局中的“不变”,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两个大局”,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一任务的本质,就是要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自主知识体系。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作为学术成果传播与评价的核心平台,必须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与战略支撑作用。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研究成果传播、交流、评价的主阵地,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载体。当前,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科技浪潮正席卷全球,深刻重构着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的逻辑与范式,对学术期刊引领能力、转型速度与话语影响力提出迫切要求。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必须主动把握科技变革机遇,强化内容原创性与思想引领力,构建起植根中国、面向世界,兼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知识体系与话语叙事,在回答时代之问中彰显中国学术的主体性与创造力。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加快构建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国已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管理实践案例,由此涌现出的新颖管理智慧,为构建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富素材。学术期刊作为知识生产、传播、评价和交流的关键枢纽,是构建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力量之一,必须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学术期刊不仅是学术成果的传播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支撑,更是青年学者成长路上的“摆渡人”。但是,当前的青年学者往往面临“发表难”困境:一方面,他们缺乏足够的学术声誉和研究经验;另一方面,当前学术生态有时对青年学者“不友好”。这种“不友好”体现在多个方面:对青年学者成果的歧视性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对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指导性作用发挥不显著,与青年学者缺乏足够的良性互动等。面对这一现状,高品质学术期刊应当主动担当,支持学术人才成长,培养青年学者以真本事、好成果回答时代之问,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具体来说,学术期刊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探索。
 
  作为促进理论创新和知识生产的重要平台,学术期刊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特别是高品质学术期刊,能够引导和支持学者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提出原创性、标识性的学术概念、学术观点、学术理论,产出有中国主体性的学术成果,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发展。而学术期刊在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的同时,也会得到其高度认可,由此实现期刊与学者的“双向奔赴”,同向发力推动学术生态健康发展。
【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