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主阵地

2025-11-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道路的自立自强必然呼唤中国学术的自主自足。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时代赋予中国学术的庄严使命。作为学术成果传播、交流、评价的主要平台,学术期刊当仁不让地成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主阵地和先锋队。如何将这份应然的责任转化为实然的现实,是包括学术界和期刊界在内的整个学术共同体必须直面和深思的重大课题。
  学术论文:知识生产的“双刃剑”
  发挥学术期刊的主阵地作用,必须透彻理解学术论文这一知识载体在人类知识生产中的贡献与局限。学术论文成为知识生产的主导形式,是人类思想文化演进的历史产物。如果说学术经典和教科书是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的话,学术论文以及往往以此为基础的学术专著,则是学术创新和知识累进的重要途径。
  学术论文的核心特质,首先在于专业性和权威性。作为一种严肃的知识生产,尤其是在严格的期刊管理制度约束下,学术论文必定都是经过激烈竞争和严格把关的学术产物。其次在于思想性和创新性。学术论文不是各个学科、学术领域既有知识的简单重复,除了普遍执行“查重”等形式规范之外,是否真正具有思想上、学术上的独创性,往往是论文能否获得发表机会的关键所在。最后在于前沿性和探索性。学术论文既是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又是同行交流的主要渠道。好的问题往往比标准化的答案更重要,有没有真正的疑问,能否调动各方面的学术资源进行前沿性的问题探索,是学术论文区别于其他一般性文章的重要标志。
  当然,作为当前知识生产主导方式的学术论文,也有其内在局限,虽然这些局限往往是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的存在。首先,学术论文很容易流于“形式”,陷入“模仿”。很多论文并不真正具有学术层面的厚重感、前沿性和独创性,而只是看起来“像模像样”。其次,学术论文很容易陷入“碎片化”的探求,尤其是在刻意“求新”的竞争机制作用下,很容易导致一种认为“越做越细”就等同于“越做越精”的评价倾向,久而久之,可能使整个学术界丧失整体性驾驭复杂命题的能力。此外,学术论文也很容易匆匆忙忙“走过场”,特别是在学术生产“周期性”的制约下,绝大多数作者面临着周期性的学术评价压力。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关注学术论文这种学术“体裁”的上述特质和局限,做到扬长避短。
  学术期刊:知识生产网络的枢轴
  学术期刊绝非简单的论文“容器”,而是在现代知识生产体系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枢轴与纽带地位,对知识生产的方向、质量和总体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
  首先是平台聚合与方向引领。学术期刊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得以进入学术公共视野的核心平台。从客观效果上看,学术期刊通过选题策划、栏目设置、专题组稿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主动作为作用。尤其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学术期刊是否具有生命力,关键就在于能否敏锐捕捉时代课题、聚焦关键领域、引领研究方向。
  其次是质量控制与知识精练。“同行评议”尤其是具有严格学术壁垒的“小同行”评议,往往被视为筛选创新成果、提升研究严谨性、确保学术规范的核心机制,因而是学术期刊的生命线。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目前的期刊运行机制中,“专家评审”大多不包含在编辑部“三审”之内,而是作为“三审”的参考与补充。编辑部在遴选学术论文的过程中,必须独立进行质量控制和政治、学术、文字把关。由学术期刊自身承担主要责任并保持其严肃性,是其作为学术生产“枢纽”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学术期刊的业务流程本身也是一种“专业”领域,不可轻视和低估;另一方面,就学术研究的具体内容而言,期刊编辑更多需要的是公平公正而不是深入细节,需要的是一种在“货比货”时能识别和遴选“真金”的学术判断力和理论勇气。
  最后是学术交流与生态维护。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交流对话的公共空间,学术期刊前端连着学者或狭义的学术界,后端连着二次文献、评价机构和科研管理部门。从“守好一段渠”的角度来说,学术期刊以自身为纽带,在学术生态的维护方面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当前期刊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能否有效组织关键学术选题尤其是学术争鸣类文章、能否充分展示学术研究的前沿进展和组织至少是参与组织高质量的学术研讨,是一本学术刊物是否真正具有生机活力、能否在广义的学术共同体中发挥枢轴作用的关键所在。
  需要强调的是,学术期刊的枢轴地位意味着各大期刊的编辑理念、用稿标准、栏目导向等办刊实践,将直接决定整个知识生产的基本格局和规模水平。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充分激活学术期刊在引领、把关、连接等方面的核心功能。
  主阵地作用:学术期刊的使命担当
  站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性关口,学术期刊肩负着重大使命。无论是具体研究者还是平台办刊人,都应自觉尊重并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集聚和引领功能,其核心在于处理好办刊过程中的“上下”“内外”“古今”“中西”四大关系。
  所谓“上下”关系,指的是“指导思想”与“学科学术”的关系。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全面研究中国实际和中国问题,系统性提炼和总结中国经验,使之上升为中国理论以及可供全人类共同参考的普遍知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作为文化传统、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集大成体现,本身既是学术研究的核心对象,同时也是学术研究的基本遵循。
  所谓“内外”关系,指的是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恰当处理“内外”关系,一方面需要秉持开放办刊的精神,加强与“前端”和“后端”的交流互动,充分汲取来自各方的意见及建议;另一方面又要秉持独立自主的办刊原则,任何时候都必须“收拾精神,自作主宰”,关键环节不能假手他人,更不能在主观意识上主动放弃主体责任。
  学术研究从来都是在前人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开展的,“上下”“内外”关系中必然蕴含着“古今”“中西”关系。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肯定不能简单套用古代中国和现代西方既有的学术框架,但也不能简单排斥其文明成就及学术表达。相反,学术期刊应当充分发挥学术生产的枢轴作用,在引导整个学术界共同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过程中,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总而言之,学术期刊应当发挥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主阵地作用,并由此成为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直接体现者和坚定捍卫者。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编辑:张天悦(报纸)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