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期刊担当

2025-11-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研究成果传播、交流、评价的主阵地,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载体。当前,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科技浪潮正席卷全球,深刻重构着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的逻辑与范式,对学术期刊引领能力、转型速度与话语影响力提出迫切要求。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必须主动把握科技变革机遇,强化内容原创性与思想引领力,构建起植根中国、面向世界,兼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知识体系与话语叙事,在回答时代之问中彰显中国学术的主体性与创造力。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当前,AI技术正朝着大数据融合、深度学习与预测分析一体化的方向加速演进,而我国在科技自立自强、AI治理、产业链韧性提升等领域的学理需求日益迫切,迫切需要学术研究提供更精准、更前瞻的决策支持。这就要求学术期刊通过动态解析政策与全球趋势,识别知识缺口,推动评价体系向战略价值与实践效能转型,在构建政产学研智慧协同生态的过程中,实现学术知识向战略决策的高效转化与精准支撑。然而,期刊界对AI的应用仍处于浅层阶段,主要存在三方面不足。战略引领不足,应用多停留于流程优化,未深度融入国家战略顶层设计;理论穿透力弱,研究多描述技术现象,未能借助AI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技术融合滞后,传统出版评价模式仍占主导,利用AI进行前瞻选题与智慧决策的能力较为欠缺。
  对此,学术期刊必须进行系统性重塑,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全过程。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主动策划。深入研究国家“十五五”规划建议等战略蓝图,主动运用AI分析工具,精准识别未来5至10年在AI治理、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安全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前瞻性地设置专栏、组织笔谈,引导学术界开展定向攻关,推出具有标志性的系列成果。二是优化期刊评价体系。在审稿与学术评价中,突出研究成果的战略价值与实践效能,对直面国家重大关切、提出中国式解决方案的研究予以优先支持。同时,探索引入AI辅助评审,加强对研究过程数据、代码可复现性及社会影响的多元评价,引导学术资源向战略领域高效集聚。三是构建跨界协同研究平台。积极利用AI技术搭建连接学术界、政界与产业界的智慧平台,通过数据共享、模型共建等方式,促进多方知识融合与智慧集成,推动学术成果精准转化为决策参考与政策选项,实现学术供给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动态平衡。
  构建跨学科视角
  大语言模型、生成式AI与复杂系统模拟能力的突破,正不断消融传统学科边界,催生以“数据驱动”和“智能计算”为特征的新研究范式。无论是应对人工智能自身的伦理与治理挑战,还是破解智能时代的社会发展难题,都迫切需要跨学科的视角、方法与数据融合。学术期刊驱动知识融合的模式也正从分散转向有组织,更多成为交叉创新的核心载体,从而为不同学科搭建深度对话的场域。同时,通过推广计算社会科学等融合方法学,建立适应交叉研究的评审机制,有助于为那些难以被传统学科归类的前沿探索开辟发表通道、提供学术合法性。
  对此,学术期刊必须主动担当起驱动学科融合、构建研究新框架的关键角色。一是强化议题引领,主动构建跨学科对话空间。聚焦如“人工智能与未来法治”“智能时代的城乡变迁”等综合性议题,召集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展协同攻关,确保在共同的问题域内进行深度碰撞与知识合成。二是倡导方法融合,支持交叉研究工具创新。通过设立“方法创新”专栏、推行数据与代码的开放共享等举措,系统性地促进研究方法的交融与创新,明确鼓励并优先发表那些能够解决传统学科难题或开发跨学科新方法的研究。三是改革评审机制,破除跨学科成果发表壁垒。探索建立协同评审制度,即同时邀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与评审,并由具备跨学科视野的资深编辑或编委统筹意见,重点评估研究在整合不同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上的原创性与有效性,为突破性研究开辟发表通道。
  创新知识传播方式
  当前,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图谱等技术的日益成熟,公众对前沿知识的渴求持续增强,政策制定对专业知识的依赖不断加深,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学术成果的关注度也在显著提升,共同推动学术传播朝着智慧化、互动化与全球融合的方向快速演进,使学术期刊逐渐转型为持续演进、智慧互联的“知识生态系统”。未来的期刊平台将具备语义检索与关联探索能力,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知识发现体验;依托AIGC技术,能够将专业的学术内容高效转化为图解、视频等多模态形态,实现面向不同受众的精准触达;借助AI翻译与跨文化叙事能力,深度参与全球学术交流对话,助力各国学术传播与话语权构建。
  对此,学术期刊必须顺应AI发展趋势,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传播新范式。一是建设智慧互联的学术交流平台,构建支持智能检索与交互探索的动态知识系统,利用AI实现个性化知识推送与研究脉络梳理,强化学术内容的关联性与可探索性。二是打造“破壁出圈”的多元化内容产品,系统运用AIGC等工具将论文核心价值转化为政策简报、图解、短视频等轻量化形态,并建立面向多类受众的精准分发渠道,推动知识价值的社会化释放。三是构筑开放互联的国际化学术传播网络,借助AI翻译与跨文化适配工具提升国际传播质量,同时主动分析全球学术热点与合作趋势,积极设置议题、构建合作机制,切实增强中国学术的全球影响力与知识贡献力。
  (作者系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执行总编辑、研究员)
【编辑:张天悦(报纸)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