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两个大局”,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一任务的本质,就是要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自主知识体系。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作为学术成果传播与评价的核心平台,必须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与战略支撑作用。
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数千年而未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文化主体性与创造力。历代先贤所创造和传承的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构成了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深厚“文化底座”。近代以来,面对西学东渐的冲击,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经历了深刻的转型与重构。这一过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及其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结合,为我们开辟了新的知识道路。
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国道路已经超越了现有西方理论的解释限度,但在学术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概括与总结。“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成为必须解答的时代命题,文化主体性的意义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新时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尤为迫切。而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核心在于形成由内而外、自成一体的话语能力,这比在既有话语框架内“争夺话语权”更为根本和关键。
那么,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应该如何充分发挥学术性、引领性的作用?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开展。
第一,学术期刊应重视古典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方面的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因和密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历代人民群众创作和传承下来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积累和总结了博大精深的历史智慧,这是我们民族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重视发掘、汲取古典资源中蕴藏着的宝贵遗产。无论是政书编纂中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把握,还是经典注疏中对中国哲学思想的阐释,都保存着许多历久弥新、不容忽视的真知灼见。只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秉持新的时代关怀和学术眼光,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能从中获得取之不尽的启迪和突破。
当前,中国古典学研究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无论是古典文献的整理,还是“冷门绝学”的赓续,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各个门类在党和国家的倾力支持下,得到了实质性的传承和弘扬。大批此前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古典材料被重新激活,大量极具中国特色的学术理念被重新诠释。在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的基础上,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当前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主要学术潮流。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尤其要鼓励那些能够打破现代学科壁垒、以新的问题意识与古典资源对话的基础性研究。
第二,学术期刊应加强方略规划,鼓励学者勇于推进理论探索。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表征,是能够提出具有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文明内涵的“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概念”,能够“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备敏锐的时代意识和深厚的理论修养,能够从全局、全球的角度充分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定位和意义。
当前,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学术刊物,都受近代学术分科理念的影响,将中国的传统学术体系“四部之学”分解为“七科之学”。分科治学固然让学术研究充分地专业化、精细化,但也不免形成约定俗成的“范式”,不能直面真正的问题、解决真正的问题。学术期刊必须承担起引领学术的职责,通过主动策划专题、设立相关栏目等方式,引导学者勇于打破“范式”枷锁,直面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学术刊物应充分认识到理论探索的重要性,树立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办刊理念,大力支持具有原创性、跨学科色彩的研究路径,主动识别富有解释力和学术潜力的理论研究。
第三,学术期刊应推动文明互鉴,充分开展中外学术交流对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同样,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绝非是封闭的、孤立的,而是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尽可能地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数千年来中华文明高度发达的文化优势和文化自信,形成了具有强大定力和吸纳力的主体意识,也发展出了“天下殊途而同归”“道并行而不悖”的包容理念。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理应秉持这种文化定力,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当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和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在一些具体的研究领域,我们已经具有毋庸置疑的最高学术水平。这就更需要学术期刊兼具全球化视野,推动国际化建设,积极推进中外学术交流,主动将中国学者基于本土实践产生的原创理论,用融通中外的语言推向世界,在对话中彰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独特价值,充分展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成就和魅力。
古人常说“王者无外”,又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核心的价值理念。当前,我们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也应秉持这样的理念,自立而不孤立,自信而不自负。我们的最终追求,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向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致贺信中所指出的“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我们相信,当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回应时代关切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枝繁叶茂之时,必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仅能够得到全体中国人民的拥护,也会得到外国友人的认同;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也必将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文史哲》编辑部主编、山东大学讲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