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如何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2025-11-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近十年来,包括期刊编辑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致力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学术期刊仍需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现状
  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过程性、艰巨性,虽然近十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在特定学科、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但总体上看,立足中国实践进行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能力还不够,具有现实穿透力和超强解释力的论文比例不大,难以把中国发展的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还没有达到“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以及原创性、系统性、整体性要求。
  一方面,目前,在具体学科层次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还没有上升到宏观、跨学科、整体性的体系性构建。另一方面,部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还主要停留在文献的整理阶段,缺乏理论问题意识,理论性研究不足,没有上升到新的文化生命体创造,还停留在“阐旧邦”和“照着讲”,还没有进入“辅新命”和“接着讲”。此外,对西方的理解、认识和扬弃,一些学术研究还不能做到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不能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应该在检讨中重新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做到“洋为中用”。
  学术期刊功能作用的层次性
  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学术期刊到底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是近年学术界、期刊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学术期刊要发挥其引领创新的作用,是有条件的,不同时期、不同期刊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换言之,学术期刊作用的发挥具有层次性。
  学术期刊的基础性作用在于服务。我们常讲,学术期刊具有平台和载体作用,即学术期刊是对教学科研成果的反映。服务科研成果的发表、服务读者、服务主办单位的学科建设,这是学术期刊的基础性功能。同时,学术期刊还有组织功能,能推动有组织的科研。期刊的自觉,表现为对自己办刊的优势和劣势有自知之明,扬长避短,走特色化、专题化发展道路,充分利用主办单位的历史传统、资源优势、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地域特色,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依托主办单位传统优势学科,与学者、学院、学界构建学术共同体,搭建海内外权威研究平台,以编辑思想的自觉引领学者的学术自觉,做到特色兴刊、专题立刊。
  在此基础上,学术期刊能以关键议题设置发挥引领创新的功能。学术期刊发挥引领创新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办刊人对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对期刊自身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即了解学术前沿、学术热点、学术焦点。通过议题设置引领学术研究,通过期刊的自觉达到作者和学界的自觉。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一大关键在于,能在重要时间节点、重大事件、重要部署、重大时代课题上,设置关键议题,主动介入并引导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探讨,引领创新。
  引领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的期刊使命
  学术期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参与者、推进者、建设者、见证者和记录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这也是学术期刊在新时代的使命、责任和担当。当前,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之际,面对数字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如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回应时代命题,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包括学术期刊编辑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使命任务,就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用学术讲政治,设置关键议题,高质量、跨学科做好主题宣传和主题出版,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深刻把握“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的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立足关系国计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进行理论探讨和规律揭示,发挥智库作用,提供决策咨询,自觉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要发挥学术期刊的引领、组织、服务作用,就要与学人、学院、科研机构、社团等结成“同盟”,引导学者从共性与个性的视角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一方面,期刊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期刊结构的适当优化、质量的有效提升和数量的合理增长,探索集群化、集团化发展之路,构建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多类型的期刊体系。另一方面,处理好学术与评价的关系,积极参与和深度介入评价体系改革,支持新兴学科、新锐学科、交叉学科,传承冷门“绝学”,构建中国自主的评价体系,特别是期刊评价体系。此外,期刊还应把育人才、强队伍作为主办单位和期刊社紧迫的战略任务。编辑的学术品格直接决定期刊的刊格,直接关系到期刊能否发挥引领创新的作用。鼓励期刊编辑编研结合,走编辑学者化和学者编辑化道路。
  为积极应对数智时代人工智能的挑战,学术期刊应做到内容与平台并重,既要做学术内容的生产者,又要做数智时代的传播者,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优秀的学术期刊,应该成为一个学术共同体的母体和依托,成为学术共同体的标志。学术期刊要依托一流的学术共同体,服务一流学科、一流人才,赢得一流的读者。构建包含主办单位、学者、管理机构、评价机构和社团组织的合作共同体,紧密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营造生机勃勃、健康有序、充满活力的学术生态。
  (作者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编审)
【编辑:问严锴(报纸)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