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的导向作用

2025-11-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要义,是要改变我国近代以来“跟学”西方理论的状态,开创自己的知识生产范式,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不仅是对我国学术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适应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同时,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学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认识并理解其长期性和艰巨性。既急不得,也等不得。既要守正创新,又要循序渐进,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那么,中国学术期刊应该如何发挥导向作用?要做些什么,怎么做呢?
  发挥引领作用  体现时代精神
  一要突破“西方中心论”的学术枷锁。当前全球知识体系仍被所谓“标准范式”的西方理论主导,中国学术在诸多领域面临“理论依赖”困境,亟须通过原创性研究打破这一枷锁。学术期刊要积极投身于这项突破性的工作,引导学界将“两个结合”作为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当代理论与建设实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如在研究中国经济时,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经济理论,要结合中国经济实践的成功经验,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
  二要发挥政治引领和学术引领的重要作用。期刊人只有切实体认、深刻把握时代与学术的关系,才能掌握好学术期刊的时代使命与发展方向。在政治引领方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确保学术传播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需求。在学术引领方面,鼓励学者聚焦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学术攻坚,着力打造“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标识性概念,促使学术期刊成为创新概念的策源地。如“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理论深刻总结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学术期刊应当鼓励对这些重要创新理论的研究分析。
  三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学术期刊作为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要严格审核把关,所发文章要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敏感问题,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坚决抵制错误思潮和观点。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提高编辑人员的政治素质和责任意识。为避免引用外文参考文献时出现意识形态隐患,可制定学术期刊外文内容审核办法,要求作者提供“外文参考文献无意识形态问题责任承诺书”,起到警示作者、规避风险的目的。
  四要构建非西方知识体系的评价标准。学术期刊原本是学术评价体系中的一部分,如今却因期刊评价体系变成“被评价”对象,不少学术期刊变得围绕“引用导向”办刊。传统的SCI/SSCI评价体系隐含西方价值观,过分强调论文的引用率和影响因子,忽视了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的特点和差异,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学术需要构建自主的评价体系,如将中国传统的“信雅达”等评判标准时代化,结合现代信息传播的数据统计优势,科学地根据各个学科成果的不同特点分类评价,突出本土创新贡献,推动学术评价从“引用导向”向“问题导向”转型。
  提升期刊品质  打造品牌形象
  第一,秉持先进编辑思想。编辑思想是学术期刊的灵魂,决定期刊的定位、发展方向和办刊特色。学术期刊应以推动中国学术高质量发展为宗旨,坚持学术性、创新性、前沿性和规范性的统一,引导学术研究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实际。提升编辑的选题策划意识和组稿能力,不要“东拉西扯”地拼凑栏目,而应实施备稿制度,恰如其分地组成专栏或专题,既能推动学科进步,也能彰显栏目特色。
  第二,提升编辑理论水准。作为“守门人”的学术期刊编辑,应修炼扎实的学术功底,练就敏锐的理论洞察力,时刻关注前沿理论和学术动态。在策划选题时,有针对性地为构建我国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拿出方案;在审稿过程中,注重理论创新、思想深度和方法科学,对稿件作出精准的学术评判。同时,鼓励编研结合。编辑只有亲身体会研究过程的艰辛,才能加深对学科建设需求的认识,真正掌握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感同身受地了解作者的心理,强化维护公平公正、择优选稿用稿的职业道德。
  第三,彰显深厚人文情怀。学术期刊应推动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在选题策划和稿件选择上,注重反映社会热点和群众关切的问题,鼓励学者开展具有人文精神的研究。在当今以追求“引用”为导向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下,一些社科类期刊不发或缩减刊发基础学科文章的做法是不正确的。综合类社科期刊应充分发挥各学科编辑相比专业期刊更为齐备的优势,多选用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的文章,彰显自身的长处,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四,切实保障编校质量。编校质量关系到期刊的学术声誉和传播效果。学术期刊应建立严格的编辑校对流程和质量把控机制,确保文字表达准确、规范,图表所示明确、易懂,参考文献精确、完整。针对当前引文时常出错的情况,建议采取“拟用稿件引文审核制度”,要求作者提供每条引文的出处页及版权页照片,降低引文差错率。
  传承优良学风  支持青年学者
  当前,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对学术体系的系统化、合理化及公平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术生态也该像经济发展一样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学术期刊应承担起传承优良学风的责任,引导学界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道德观,弘扬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钻研精神,反对学术不端行为,为构建科学的学术体系、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发挥期刊应有的作用。
  一个民族的未来,始终寄于青春的力量。青年学者作为推动学术进步的新生力量,理应得到学术期刊的扶持。期刊可开辟“学术新锐”专栏,刊发具有创新观点的青年学者论文;可评选年度“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并公开评审标准和流程;还可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开设“青年工作坊”,邀请知名学者分享“治学心得”,将学术经验、研究方法系统传授给青年一代。同时,编辑要培育优秀青年学者,建立长期联系,储备作者资源;还可建立优秀青年学者数据库,为他们合作进行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研究牵线搭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学术期刊要把握这一时代机遇,担当起引领、推广、传播新理论和新思想的使命,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有力支持,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江西社会科学》主编、研究员)
【编辑:问严锴(报纸)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