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温度”的高品质学术期刊

2025-11-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学术期刊不仅是学术成果的传播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支撑,更是青年学者成长路上的“摆渡人”。但是,当前的青年学者往往面临“发表难”困境:一方面,他们缺乏足够的学术声誉和研究经验;另一方面,当前学术生态有时对青年学者“不友好”。这种“不友好”体现在多个方面:对青年学者成果的歧视性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对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指导性作用发挥不显著,与青年学者缺乏足够的良性互动等。面对这一现状,高品质学术期刊应当主动担当,支持学术人才成长,培养青年学者以真本事、好成果回答时代之问,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具体来说,学术期刊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探索。
  “破四唯”:
  完善青年学者培养机制
  学术期刊应当率先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桎梏,建立以学术质量为本的评价标准。首先,学术期刊可以通过扩大青年学者优质文章的版面空间、学术专题以老带新、设立青年学者专题栏目、组建青年编委会等方式,不断扩大青年学者优质文章版面、扩大单位和地区覆盖面,鼓励优秀青年学者积极参与期刊的选题策划、稿件评审等工作。其次,学术期刊可以通过会议推介、新媒体推送等多种手段,提升青年学者成果的传播效果。最后,学术期刊可以促进不同地域、不同学科领域学者围绕一些开放性选题开展深度对话与交流,为青年学者搭建更广阔的学术舞台。上述措施有助于在学术期刊与青年学者之间建立密切的互动机制,让青年学者从被动的投稿人转变为学术共同体建设者,从而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而加大青年学者参与力度,不仅可以为期刊带来新鲜视角和活力,提升期刊学术质量,更能够增强期刊的品牌影响力,促进形成更加开放、包容、富有活力的学术共同体。
  “育新苗”:
  强化青年学者学术训练
  青年是人生中最风华正茂、激情满怀的时期,也是思想最活跃、最敏锐、最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时期,所以最容易提出一些理论新见和创见。学术期刊一方面要引导青年学者坚守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和学术规范,弘扬担当作为、求实创新、潜心研究的学术精神。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和平台优势,为青年学者提供高水准的专业审稿意见;建立“导师制”培养模式,让资深学者与青年学者结对,助力青年学人成长成才。对那些不够成熟、不够完善,但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正确、自成一家之言且有一定闪光点的文章,不要求全责备,而是大胆选用,精心打磨,力求完善,最终使其达到能够发表的水平。具体来说,编辑部可以定期邀请资深专家为青年学者的论文“把脉问诊”,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并组织编辑部集体研讨,帮助青年学者提升论文质量。这种做法精准针对青年学者在理论深化与研究范式上的不足,切实提升其研究能力。学术期刊通过系统性的培养,尽快推出一批有思想、有才华、有潜质的学界新锐,有助于形成积极的溢出效应,真正实现期刊与青年学人共成长。
  “搭平台”:
  营造数字学术共同体生态
  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背景下,以学术共同体为载体推动学术繁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随着学术期刊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嵌入与依存关系已成为学术界共识,两者的良性互动是推进学术共同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出版融合注入强劲动力,学术期刊迎来支持青年学术发展的新机遇,也为期刊服务青年学者提供了重要契机。青年一代作为“数字原住民”,对新媒体技术具有天然亲和力,他们习惯于通过数字渠道获取信息、参与互动、表达观点。学术期刊应主动把握这一趋势,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服务能力,不仅要利用公众号推送等手段在数字平台提升青年学者文章的传播效果、规模化推介青年学者,还要努力构建融合直播平台、在线社交生态与短视频渠道的新媒体矩阵,策划形式多样的线上学术活动。通过鼓励青年学者使用弹幕、留言等轻量化互动方式,推动学术交流从单向传播转向多主体对话,从而在提升沟通效率的同时,进一步增强青年学者的参与感、归属感与成长动力,为其融入学术共同体营造更加适宜的成长环境。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在培养青年学者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高品质学术期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青年学者支持体系,通过有温度的办刊实践,为青年学者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根深叶茂,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在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学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学习与探索杂志社社长、主编、编审)
【编辑:张天悦(报纸)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