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全球治理倡议的世界意义与中国行动

2025-10-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日益凸显。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郑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之后中国提供的又一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不仅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的中国方案,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充分彰显了包容与共赢的治理新范式。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标志着“三大全球倡议”向系统性治理方案的升华。作为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全球治理倡议深刻回答了“构建什么样的全球治理体系,如何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为破解全球治理困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清晰而系统的行动框架。
 
  在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全球治理倡议,同时也指出了凝聚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力量、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秉承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上合组织成为区域合作的典范,也正是在“上海精神”的指引下,上合组织日益成为践行全球治理倡议的表率。
 
  近年来,全球南方国家更加积极主动捍卫自身权益、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全球南方国家通过经济实力的积累、区域合作的深化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协调行动,强烈要求对既有的全球治理体系进行改革,使其更符合世界变化的形势,更及时有效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更好服务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利益。在全球气候谈判、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网络安全规则制定等重大议题上,全球南方国家不再仅仅是规则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谈判者。它们基于共同的发展诉求和历史遭遇,经常能够形成较为统一的谈判诉求,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持续的抗争与博弈。
 
  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一度被视为应对构建世界新秩序的重要范式。然而,随着实践的深入推进,其内在的局限性与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究其根源,在于全球治理的理论框架深刻植根于“西方中心主义”的认知与制度。西方中心主义并非完全是地理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种意识形态和知识体系,它将源于西欧与北美历史经验的价值观念、制度模式及政治经济议程普遍化、绝对化,并将其塑造为现代化的唯一模板。非西方国家则被置于“传统”与“落后”的客体位置,被当作是改造、规训和整合的对象。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秩序,全球治理亟须新的治理理性。作为一种主动接受变化、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认知范式,韧性思维应运而生,治理韧性也成为重新审视当代全球治理模式及应对全球危机的重要视角。基于此,中国主张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携手国际社会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当前,全球治理体系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革。冷战思维与霸权主义阴霾不散,逆全球化浪潮涌动,西方国家所主导的传统治理秩序陷入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双重危机。同时,国际力量格局正经历深刻的历史性调整,全球南方国家的快速崛起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重塑和政治多极化发展,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关键力量。在此背景下,如何应对治理赤字,推动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已成为亟待回应的时代课题。对此,中国不断探寻破局良策。中国长期致力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持续深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为提出中国治理方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上海合作组织不断扩员并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果,为建设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秩序提供了有益借鉴。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共同构成系统性的中国方案,回应了全球南方国家对发展、安全与公平的诉求,实现了从霸权治理到合作治理的超越。
 
  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存在南北权力分配失衡,治理在变乱交织中失灵失治,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价值观念正在出现危机等问题。2025年9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郑重提出以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为核心理念的全球治理倡议,提出了中国团结全球南方共同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具体原则与路径。
 
  全球南方国家尊重自主性、包容多样性的基本治理观念,务实协商、灵活渐进的合作模式,以及谋求共同发展、追求公平正义的治理取向,对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具有特殊价值。作为“求同存异”的共同实践,全球南方合作将在“追求同向而不强求同步”的务实治理中,为探索全球治理改革完善之道、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