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全球治理倡议,同时也指出了凝聚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力量、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秉承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上合组织成为区域合作的典范,也正是在“上海精神”的指引下,上合组织日益成为践行全球治理倡议的表率。
第一,坚持公平正义,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上海精神”倡导平等协商,坚守公平正义原则,强调国家间主权平等,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合作建立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以及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这一系列制度的创设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总体上维持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其基本精神和合理内核必须得到捍卫与维护。面对全球治理中长期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上合组织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倡导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际关系,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坚定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二,坚持求同存异,夯实区域合作根基。“上海精神”倡导求同存异,正视各国在文明传承、制度选择、发展阶段上的客观差异,不强加“一刀切”的标准,也不因差异陷入对立隔绝,而是以包容的姿态接纳多元特质、以理性视角看待分歧矛盾。上合组织成立20多年来,虽然成员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各国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加强团结协作,通过高层会晤、专业对话等持续战略沟通凝聚共识、增进互信,主动发挥自身禀赋优势,共同致力于区域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这种求同存异的理念超越了传统地缘政治博弈的零和思维,为夯实区域合作根基注入稳定性与包容性。
第三,坚持互利共赢,创新共同发展路径。“上海精神”以互利共赢、谋求共同发展为目标导向,摒弃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思维,强调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务实合作。各国在互利共赢的理念下拓展合作空间,不再拘泥于短期收益,而是注重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共同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上合组织成员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产能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举措,实现了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特别是在能源、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不仅促进了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而且为区域经济治理提供了新范式。
第四,坚持开放包容,树立文明交流榜样。“上海精神”主张尊重文明多样性,倡导开放包容的文明交流,致力于打造立己达人、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文明百花园。上合组织成员国涵盖世界主要文明体系,这些文明在价值理念、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方面各具特色。通过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青年交流营和高等教育合作等一系列人文交流项目,上合组织不断促进民心相通与友好往来,营造了多元和谐、共生共荣的区域文明生态。这种开放包容的文明交流模式,有效抵御了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回潮的风险,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示范。
第五,坚持务实高效,打造多边合作典范。“上海精神”倡导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以成果为导向的务实高效合作模式,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破解成员国的现实困境,推动合作成果落地。这一理念的生命力,体现在上合组织通过持续的机制革新与能力建设,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上海精神”的指引下,上合组织聚焦成员国的实际需求和上合组织发展愿景,持续推进机制优化与改革,加强行动能力建设,致力于构建高效多边合作的典范,为改进国际多边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上海精神”不仅深刻塑造了成员国之间的新型合作关系,也促进了新型国际关系实践和全球治理变革,具有深远的全球影响和世界意义。
一是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理念支撑。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治理体系面临严峻挑战。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郑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回应了国际社会对构建更加公正合理全球治理秩序的迫切呼唤,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提供了中国方案。上合组织作为“上海精神”的实践平台,其倡导的多边协商、文明互鉴和包容发展,为应对全球治理赤字、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有效路径,彰显了中国理念对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积极贡献。
二是为发展中国家开展区域合作提供了新模式。“上海精神”及其指引下的上合组织,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合作提供了一条迥异于西方传统联盟政治的新路径。其显著特征是“结伴而不结盟”,基于共同利益与平等协商开展务实合作,这一模式有效避免了集团对抗的陷阱,增强了组织的适应性与可持续性,与“上海精神”所倡导的“以平等、互利谋求共同发展”原则高度一致。因此,“上海精神”指导下的上合模式不仅是一种区域合作实践,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创新,为“全球南方”国家探索自主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是为国际社会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注入了强大动力。“上海精神”倡导一种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关系模式,追求国际关系的平等化、民主化,从根本上颠覆了以冷战思维、零和博弈与霸权政治为核心的传统国际关系逻辑。例如,在上合组织框架内,中国与俄罗斯等大国同中亚各国在互信的基础上创新安全与合作路径。此外,“上海精神”推崇的“新安全观”强调综合安全、合作安全与普遍安全,不仅关注军事与政治安全,更延伸至经济、科技、文化、环境等多层面,这种以合作促安全、以发展谋稳定的路径,为国际社会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注入了强大动力。
四是为促进多样文明共同繁荣探索了有益范式。“上海精神”旗帜鲜明地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承认各国因不同文明背景形成的社会制度与发展道路具有其合理性与独特性,反对强行输出意识形态与治理模式,为推动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互鉴与融合提供了价值指引。实践中,上合组织积极搭建人文交流机制,包括文化部长会议、教育合作平台、艺术团体互访等多种形式,鼓励成员国举办“文化年”“文化日”等双向交流活动,不仅增进了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也在实践层面证明了文明差异不应成为冲突的根源,而应成为共同进步的资源。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亚欧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