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韧性重塑全球治理维度

2025-10-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秩序,全球治理亟须新的治理理性。作为一种主动接受变化、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认知范式,韧性思维应运而生,治理韧性也成为重新审视当代全球治理模式及应对全球危机的重要视角。基于此,中国主张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携手国际社会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治理韧性重塑全球治理维度
  韧性通常是指个体、组织乃至整个系统在面对内外部危机与冲击时,通过自我反思、调适与创新等方式克服脆弱性、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恢复甚至超越既有状态与功能的能力及其动态过程。尽管不同学科语境下对韧性的具体界定有所差异,但其核心内涵在于多层次、多类型的行为体如何在重大逆境、结构性危机与突发冲击中展现出积极适应、灵活调整与持续演化的能力及其过程。从全球治理的角度出发,治理韧性体现出一种以适应性为核心的治理逻辑。其本质并非彻底消除不确定性,而是通过动态调整、渐进适应和持续运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重塑。不同于以控制、预防和风险规避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治理模式,治理韧性更强调对不确定性的承认,并将其视为推动治理升级与制度革新的契机。这一逻辑不仅涉及对外部冲击的即时应对能力,更凸显了全球治理体系在面对复杂威胁时的自我学习、自我修复与自我更新的过程。治理韧性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持续演进的过程。它要求全球治理主体在面对风险时能够不断重构制度安排与战略选择,并在危机解决中推动规范生成,进而塑造新的治理实践与秩序。由此,治理韧性不仅关乎危机管理的即时成效,更关系到全球治理体系在长期演化中的可持续性与生命力。
  治理韧性还要求全球治理中的多元主体通过协调与互动实现有效运作。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在共同应对全球性风险时,唯有依托网络化、分布式的合作模式,才能有效提升全球治理体系的适应性、稳定性、渐进性与复原力。在这一意义上,治理韧性并非依赖单一中心化的霸权垂直控制,而是通过多层次、跨领域的网络化动态合作,构建一种能够吸纳不确定性并通过持续反思与修正实现自我更新的扁平式治理结构。因此,治理韧性不仅是全球治理在高度不确定性与多重威胁下维持合法性与有效性的一种治理思维,也是理解当代世界秩序的重要分析视角。
  可以发现,韧性思维为实现复杂性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治理理性。治理韧性主要立足于现实政治的多变性与威胁的不可预测性,聚焦于全球治理体系自身的适应力与复原力。全球治理领域的韧性转向实质上是治理理念的转变,即从传统的风险防御转向复杂适应,从霸权式的刚性控制转向扁平化的弹性协作,并在制度、安全、技术与文化等不同维度展开,由此构成了理解全球政治运作的一种认知框架。
  以治理韧性深化中国的全球治理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基于此,中国应当通过强化治理韧性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
  第一,提升制度韧性,促进多边机制的适应性改革。制度韧性强调全球治理机制在面对内外部冲击时所表现出的适应、调整与修复的能力及过程。当前,全球治理机制在权威性、有效性和合法性等方面遭遇危机,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多边机制正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应继续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着力夯实多边主义根基,以全球治理倡议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一方面,中国需要积极推动现有国际机制的改革,提升全球南方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以增强国际机制的包容性、代表性和回应性。另一方面,中国应积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完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合作机制等新型治理平台,凸显多边机制的开放性、自主性与非对抗性特征。
  第二,增强安全韧性,推动全球安全秩序的稳定。安全韧性强调全球治理体系在面对突发危机与地缘风险时积极调适、保持稳定并恢复秩序的能力及过程。当今国际安全环境日益复杂,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叠加,全球安全治理体系的脆弱性不断显现。中国应继续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一方面,中国需要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反对双重标准、滥用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等。另一方面,中国需要积极推动在核不扩散、海上安全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不断拓展在能源、粮食、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治理协作。通过增强安全韧性、深化安全合作,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携手国际社会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增强全球安全治理稳定性和确定性。
  第三,增强技术韧性,夯实全球治理的创新基础。技术韧性强调通过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与知识协作等,提升全球治理体系的抵御力、适应力与重构力及其过程。面对全球数字鸿沟、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新挑战,中国应不断提升技术实力,为全球治理体系注入技术韧性。在数字治理领域,中国应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数据等前沿议题的国际规则制定,倡导构建开放、包容、公正、安全的全球数字治理体系。同时,中国应加快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致力于弥合数字鸿沟,提升共建国家应对技术变革的适应能力。在绿色治理方面,中国作为全球绿色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应持续推进绿色技术扩散,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以务实行动为全球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第四,提升文化韧性,筑牢文明互鉴的价值根基。文化韧性强调的是全球治理体系建构共有观念与共有知识的能力及过程。在全球文明冲突加剧和意识形态对立的背景下,文化维度的韧性成为维系全球文明秩序的重要支柱。中国应坚定落实全球治理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通过跨文明对话增进信任理解,消解不同文明间的对立、隔阂与冲突。在具体实践中,中国需要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文明优越论”,打破西方中心主义叙事,强调不同文明在全球治理中的平等地位,推动不同文明之间包容互鉴、和合共生。此外,中国应继续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平台等,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促进各国文化交融、民心相通,为全球治理注入更多包容性、和谐性力量,最终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行政学院)讲师)
【编辑:汪书丞(报纸)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