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中国学派
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浪微博
今日头条号
在文明冲突沉渣泛起的今天,这种立足文明本位又避免文化优越主义的理论探索,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彰显了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责任担当。
国家治理范式超越单一学科思维,以现实问题为中心,专注于制度—心理的互动,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前景。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全球南方国家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同时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本文遵循这一学术态度,围绕该书有关制度性权力的生成逻辑和现实制度主义的理论合成两个核心内容展开评论。
《德国政党体制的变迁(1990—2021)》凝聚了作者多年来对于德国与西欧政党政治、政治思潮、社会生态以及社会运动的观察与思考。
在多重压力结构背景下,探讨全球治理变革的逻辑、探寻其变革的支撑因素并剖析其机理路径,便成为当前学术界亟须解决的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许多传统文化、民间故事、历史记载和地方知识都依赖于语言得以保存和传承。
经济、技术与规则交汇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不仅深刻影响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也塑造着未来国际社会的基本走向。
11月16日,《德国发展报告(2024):战略转型中的德国》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在上海发布。
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既有潜移默化的相互传递,又有多维度的渗透融合。在人类文化交流史上,最能够展现这一特质的,莫过于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本主义传统,包括以“道”命名的形而上观念、以人的生存发展需...
当今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全球人才流动、全球人才竞争是当今和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
2024年第13期
202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