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30日,2025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深圳举行,会议以“数智深蓝  共创未来”为主题,涵盖海洋智能装备、深海科技、海洋新能源等关键领域,聚焦蓝色经济、海洋法治、全球治理等话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这个覆盖地球71%表面的蓝色水域,正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前沿。在此背景下,本报记者就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际治理与国际合作等问题,采访了巴基斯坦巴利亚大学高级讲师乌罗伊·艾加(Urooj Aijaz)。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界定“蓝色经济”?它与传统的海洋经济有何区别?蓝色经济何以重要?
  艾加:蓝色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且具有包容性的经济模式,即在充分挖掘海洋资源潜力的同时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传统海洋经济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往往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片面强调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却忽视了环境后果。蓝色经济则将经济福祉与环境可持续性相结合,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其涵盖领域广泛,包括渔业、滨海及海洋旅游、可再生能源、矿产及其副产品、贸易与绿色航运等。这些领域的管理方式都必须以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为准则,这不仅关乎单个国家的利益,更关乎全人类的共同福祉。
  蓝色经济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每年为全球经济产出贡献约2.5万亿美元。不过,蓝色经济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巨大的资金缺口、监管不确定性以及生态退化等问题。若要充分释放其潜力,必须通过可持续实践、创新融资方案和跨部门协作予以应对。 
  《中国社会科学报》: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技术如何助力可持续渔业或海洋生态监测?
  艾加:卫星遥感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提供实时的数据和信息,极大地提升了可持续渔业发展和海洋生态系统监测水平,有效强化了监测、管理和保护工作。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包括卫星图像在内的多源海量数据,通过模式识别预测海洋生态健康状况、鱼类种群动态及栖息地演变趋势。卫星遥感则能追踪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和水质等关键海洋参数,这些数据对于研判海洋生态系统、预警环境恶化征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人工智能与卫星数据相结合,科研人员与渔业管理者能够优化鱼类资源评估体系,强化渔业法规执行效力,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案。此外,这些技术还能加强合规监测,识别非法捕捞行为,对实现可持续渔业管理和海洋保护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报》:目前,国际海洋治理框架是否足以应对蓝色经济的复杂性?
  艾加:现行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代表的海洋治理国际体系,虽为海洋资源开发与活动管控提供了基础框架,但面对蓝色经济的快速复杂化演进,其规制能力日益显现局限性。该框架难以应对诸如全球变暖、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BBNJ)谈判以及海洋技术快速发展等新问题。为了提高国际治理体系的有效性,急需进行相关改革和调整,其中包括为深海采矿等领域制定更精准且具有约束力的规则,加强国际社会在海洋保护区和可持续渔业等事务上的协调与合作,增设更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估和监测机制。此外,提升发展中国家在海洋治理中的参与度和能力,确保治理框架具备足够的灵活性以应对新的挑战与机遇也至关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评价中国在推动蓝色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中国和巴基斯坦在蓝色经济方面的合作现状如何?
  艾加:中国通过大规模投资海洋基础设施、技术研发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在推动蓝色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建设的港口、航运和渔业项目,有效促进了参与国的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
  巴基斯坦和中国都热切期待在蓝色经济领域深化合作,尤其是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近年来,两国不断加强经济与贸易合作,中国仍然是巴基斯坦最大的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国。尽管具体的蓝色经济项目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的瓜达尔港建设已成为双方最重要的合作领域之一,在海洋产业、水产渔业和海洋安全方面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中巴本币互换协议有望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为双边贸易和投资提供便利。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杨蓝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