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面临一个尤为显著的经济现象——金融资源“脱实向虚”。具体表现为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未能有效流入实体经济;与此同时,实体经济中的资金也在逃离,纷纷涌入虚拟经济系统,导致金融资源的功能出现扭曲。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亟待系统性破解。在此背景下,徐璋勇教授等撰写的《金融资源“脱实向虚”的形成机理、经济效应及其治理研究》一书应运而生,该著作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终期成果。
“脱实向虚”的内涵特征:三种行为叠加
该书在系统梳理金融资源“脱实向虚”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金融资源“脱实向虚”的内涵作出了清晰界定,指出其本质是社会金融资源在配置中日益脱离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领域集聚与倾斜的现象。其突出特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在宏观层面,增量金融资源在配置过程中日益向虚拟经济领域倾斜的现象,其直观表现为经济的虚拟化倾向;二是在微观层面上,实体经济中原有的存量金融资源在诸多因素驱动下流向虚拟经济,体现为实体企业投资的金融化现象;三是在金融体系中的“空转套利”现象,主要有信贷空转、票据空转、同业空转与理财空转四种模式。以上分析将金融资源“脱实向虚”这一原本抽象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易懂,并进一步提炼为一个可供量化操作的分析范式。
机理内核剖析:金融资源的“趋利行为”与“制度诱因”
该书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增长演化动力及内在关联的独特视角出发,从市场逻辑与制度逻辑两个维度分析了金融资源“脱实向虚”的形成机理。
这一部分研究的贡献在于,作者对金融资源“脱实向虚”的客观性及普遍性进行了理论解释,即金融资源“脱实向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且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不同国家间的区别仅仅在于金融资源“脱实向虚”的程度不同。
日益加剧的独特动因:全景式、多因素
中国金融资源“脱实向虚”加速始于2005年,到2016年达到峰值。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该书对此期间中国金融资源加速脱离实体经济的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
作者认为,此时期中国金融资源“脱实向虚”的日趋加剧是国内外经济背景与环境、各种因素共同叠加导致的结果,具有较强的复杂性。这一部分的分析,基于国际视野并结合中国现实国情,对中国金融资源“脱实向虚”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描绘,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理金融资源“脱实向虚”政策提供了理论逻辑与基本思路。
经济效应:抑制、错配与投资金融化
该书不仅系统阐释了金融资源“脱实向虚”的动因,还从宏观经济运行、金融资源配置以及微观企业运行三个层面,深入分析了其经济效应。
从宏观经济运行来看,金融资源“脱实向虚”的直接结果是经济虚拟化程度的逐步提升,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即当金融资源“脱实向虚”程度越过一定的临界值时,将会抑制经济增长、加剧经济结构失衡、降低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看,金融资源“脱实向虚”会导致金融资源错配。其结果会引发一系列经济效应,突出体现为对实体经济的投资挤出效应、创新抑制效应等。从企业运行来看,金融资源“脱实向虚”在企业层面的表现就是企业投资的金融化行为。其对企业运行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二是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三是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无论是理论推导,还是实证分析,均表明这种影响呈现倒“U”形特征。
治理对策:“疏”与“堵”
该书对中国近年来治理金融资源“脱实向虚”的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包括治理原则、治理路径、治理政策及政策执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治理思路与路径选择方面,作者提出,要从源头上治理金融资源“脱实向虚”,就必须采取“疏”与“堵”相结合的思路,从振兴实体经济与规范虚拟经济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即一方面通过振兴实体经济,有序引导金融资源“脱虚向实”;另一方面通过强化金融监管,治理金融乱象,规范虚拟经济发展,有效封堵监管套利的漏洞。作者认为,由于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金融资源“脱实向虚”治理过程中遇到的现实情况比理论分析要更为复杂,因此在实际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政策执行窗口期;同时要注意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政策进行动态调整。
为更有效地推进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我认为以下方面仍有进一步拓展研究的空间:
一是强化国际比较研究。可以对比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金融资源“脱实向虚”现象,分析不同经济制度、不同金融监管模式下的治理经验。
二是强化对金融科技发展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金融科技(如区块链、数字货币)的快速发展,不仅重塑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与运营模式,更改变了资金流动方式。金融科技发展对金融资源“脱实向虚”的影响,亟待深入研究。
三是经济效应的拓展性研究。该书虽已从经济增长、金融资源配置及企业发展三个维度对金融资源“脱实向虚”的经济效应展开研究,但尚未将就业与收入分配的影响效应纳入分析框架,对此需进一步开展拓展性研究。
(作者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