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春燕)10月14日,中华日本学会2025年年会暨“起点与轨迹:战后80年的日本与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志敏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中华日本学会会长杨伯江主持开幕式。
当前,国际和地区形势变乱交织,中日关系处于改善发展的关键时期。鉴往知来,正确认识过去80年中日关系发展演变,对于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的中日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赵志敏指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以钢铁意志彻底粉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为人类正义事业树立起不朽丰碑。战后80年来,世界历经沧桑巨变,日本在国家战略定位、政治经济架构、社会文化形态、外交安全路径等诸多领域经历了深刻复杂演化,中日关系在历史认知、台湾问题、产业科技竞争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中日关系和日本研究应以中央周边工作会议精神为根本遵循,站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深入剖析历史的和现实的日本,全面研究经济的和人文的日本,深刻洞悉地区的和世界的日本,统筹推进对策研究和学理建构,为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日本研究知识体系注入新动能。中华日本学会要为破解当前中日关系发展中的关键议题、促进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前行,贡献更多具有前瞻性的新思路、切实可行的新方案、行之有效的新办法。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构成观察日本和中日关系问题的基本背景。“世界日益走向多极化,各种全球性挑战交织叠加。多边机制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全球治理难度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张宇燕如此表示。在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唐永胜看来,国际旧秩序正在失效,但新秩序尚未确立。支撑世界的底层逻辑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传统安全逻辑和国际秩序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力日益减弱。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并改变生产关系,进而影响国际关系格局。
在国际政治格局和秩序重塑的背景下,中日关系改善发展迎来诸多机遇,但同时亦面临严峻挑战。对此,中日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前驻日大使程永华指出,日本政治碎片化、右倾化,历史修正主义思潮蔓延,干扰中日关系改善,冲击战后国际秩序,威胁地区和平稳定。他建议,一方面,应深刻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及中国在缔造和维护战后国际秩序中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应警惕日本历史修正主义思潮蔓延。在国际形势深刻变革背景下,中日关系正处于关键节点。各界应通过强化史学研究、普及历史知识教育、拓展国际传播途径,铭记历史真相、捍卫国际公平正义,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促进地区及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与会学者围绕战后日本历史进程及中日关系变迁、战后日本政治外交与安全战略演变、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等议题充分交流。与会学者指出,日本当前仍然面临着多种困境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即所谓“多重结构性困境”。身处阶层固化、少子老龄化加剧、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就业结构不稳定的社会,日本国民社会心态普遍发生变化,孤独感、不安全感加剧。
与会学者还立足新时代区域国别学发展对中国日本研究展开反思与讨论。与会学者提出,应打破传统学科划分界限,创新研究方法,在区域国别学视角下对日本进行研究。中国日本问题研究学者应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推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中国自主的日本研究知识体系构建。
杨伯江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震荡、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其烈度不亚于80年前二战结束之初。同时,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发展形成的变量累积,导致国际体系运行机理、国家间关系模式不但与战时迥异,也与冷战时期截然不同。在此背景下,国内国际互动关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更加复杂。日本问题研究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从中国问题意识的角度加以审视,从多学科交叉视角切入。
会议由中华日本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吉林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河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中华日本学会会员单位的近百名学者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