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小传之⑤】哲学天才的思想遗产

2024-01-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维特根斯坦小传①】哲学天才的人生传奇    

  【维特根斯坦小传②】哲学天才的创新之路  

  【维特根斯坦小传③】哲学天才的独特性格 

  [维特根斯坦小传④]哲学天才的深刻思想

  作者简介:江怡,山西大学教授,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皮尔士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维特根斯坦哲学、分析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语言哲学等。代表作品有:《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的文化》(1996)《维特根斯坦传》(1998、2018)《现代英美分析哲学》(2005、2023)《思想的镜像》(2009)《时代问题的哲学分析》(2022)等。发表中英文章三百余篇。

  1988年,英国哲学家麦吉尼斯(Brian McGuinness)出版了计划中的两卷本维特根斯坦传记的第一卷《维特根斯坦生平:年轻的路德维希1889-1921》,详尽描述了维特根斯坦的家族背景、他的早年生活以及他的前期思想。作者是国际著名的维特根斯坦专家,也是维特根斯坦遗嘱执行人之一。他在书中不仅赞扬了维特根斯坦的智力成就,而且揭露了他性格上的许多令人难堪的成分。这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不仅如此,他还在书中还用大量的事实表明,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具有完全的独创性,他的许多被看作是没有来源的思想或风格,都是有各自的背景或出处。这样,这本专门为非哲学专业读者所写的传记,在赞美维特根斯坦的同时,却把他推向了怀疑和猜测的边缘,这被看作是“把赞美与破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典范。同一年,英国哲学家格雷林(A. C. Grayling)也出版了一本思想传记《维特根斯坦》,后被收入到牛津通识读本系列。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人们以往对维特根斯坦思想影响的积极评价主要来自他的学生们对他们所崇拜的老师的回忆,在他们眼里,维特根斯坦是一位性格敏感而又急躁但思想深刻的导师,他的深刻思想就使得他在性格上的缺陷变得可以理解和宽容了。格雷林认为,这是把思想评价与个性评价混为一谈了,以所谓的思想深刻掩盖个性上的弱点;同时,这种评价也是以个人崇拜的心理抬高了思想的价值。对于这种把貌似深刻但无法理解的思想看作是深刻的,把自恃独创的思想看作是真正独创的这种现象,邱仁宗教授称之为 “维特根斯坦现象” 。1991年,另一位英国哲学家和传记作家蒙克(Raymond Monk)出版了对维特根斯坦一生更为精彩记录的传记《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向读者完整展现了这位哲学家充满痛苦而又美好的人生。作者完全没有回避维特根斯坦在不同时间阶段的悲催经历和性格上的矛盾冲突,但读者从字里行间中看到的却是一位哲学天才如何卓越超群、拨云见月的。著名书评人朱岳如此评论:“这本传记的一个优点就在于,它不仅是展现了浓缩的精华,也尽力表现了画出如此人生轮廓的艰辛过程,你能看到时间对这个人的折磨,以及这个人的挣扎。他在时间的放大镜下暴露出各种缺陷,但也显示了天才之为天才,天才之为责任。”

  

  

  其实,究竟如何评价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和一生,在西方哲学界和学术界,自他去世之时起就没有停止过争论。以上的不同评价不过是这些争论中的冰山一角。无论是否存在“维特根斯坦现象”,还是存在“天才之责任”,维特根斯坦都始终作为传说中的主角备受瞩目。时至今日,这种关注已经不再是哲学家们的一个话题,而是成为一个社会性话题,甚至演变为一种社会关注的传奇人物。不过,在维特根斯坦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七十三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不断谈论这位天才人物的传奇一生,谈论他给这个世界留下的精神财富和思想遗产,依然会引起我们的极大兴趣。普通人或许会通过不同的媒体方式听到他的名字,或许会通过阅读他的传记而了解他的传奇人生,但维特根斯坦真正留给这个世界的最为重要的遗产,不是他作为富二代却散尽财富的神奇传说,也不是他看透人生而自寻死亡的多次尝试,而是他对后来哲学发展的深远影响,是他在现代哲学王国中我行我素的哲学牛仔形象。“哲学王国的牛仔”这个说法是我在20多年前的《维特根斯坦传》中提出的,如今我依然如此认为。这主要是基于我们对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双重影响的理解,即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江怡著《维特根斯坦传》

  说到维特根斯坦思想对当代哲学发展的积极影响,许多评论者都会认为,这是由于维特根斯坦的前后期思想分别导致了维也纳学派哲学和牛津日常语言学派哲学的产生。的确,维特根斯坦的早期思想和前期哲学直接为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和逻辑准备,《逻辑哲学论》中的思想以及维特根斯坦与维也纳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也直接导致了维也纳学派哲学的最终形成。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基本观念是牛津日常语言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这些都无可争议地表明,维特根斯坦思想对当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维特根斯坦对当代哲学的消极影响却鲜为人知。事实上,他对哲学性质的否定性论述,对当代哲学更具有破坏性和摧毁性。这主要表现在,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哲学观念,破除了传统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甚至摧毁了人们心目中从传统哲学那里得到的已有的哲学形象。我们知道,传统哲学都是以提出问题或建立理论体系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因而哲学的主要工具是概念、判断、推理以及整套的理论原则。同时,传统哲学家们对哲学性质的理解,主要建立在他们所提倡的某种理论主张上,他们并不关心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而是关心如何去保证哲学的存在。相反,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规定恰好是要破除这种存在的前提,要让哲学摆脱理论框架的束缚,让哲学回到应当得到的真正的生活之中。维特根斯坦一再强调,哲学不是一套学说,而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在他前期是指澄清命题意义的逻辑分析活动,在后期则是指语言游戏活动。但无论是哪种活动,维特根斯坦所理解的哲学都完全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传统哲学观念,也就是把哲学看作一种理论建构的观念,维特根斯坦是要把哲学看作活生生的实际生活本身。

  

  不仅如此,维特根斯坦还进一步否定了哲学存在的合理性。在他看来,哲学的出现是哲学家们错误使用日常语言的结果。一旦我们正确地使用了语言,我们就会发现,哲学问题并非是真正的问题,而不过是一些假象而已。所以,他提出,研究哲学的目的就是要取消哲学,或者说,就是要我们认识到哲学的无用。用他自己的话说,“搞哲学就是为了能够不搞哲学”。这个说法听上去会让人困惑,但一旦我们了解了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态度,这种困惑就会立即消除了。他说:“哲学是一场反对理智迷惑的战斗。”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这种理智的困惑不仅体现在哲学的形成过程中,也体现在现代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中,这些特征就是科学思维的理论化、概念化、体系化、模式化。这些特征使得当代文化成为科学思维的表象和符号,因而,追求现象背后的本质、追求多样性之中的统一性,就成为西方文化的主要目的。然而,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这完全是与人类本性相悖的,也不符合人类生活的实际情况,没有反映人们对语言的正确使用。他认为,一旦我们抛弃了这种思维方式,深入细致地观察具体的语言活动,积极参与到语言游戏之中,我们就会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之流的运动,就会认识到理论思维的乏力和无用。

  值得注意的是,维特根斯坦反对西方文化本质主义,强调语言游戏多样性的思想倾向,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文化就是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思想为根据,强调人类语言活动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例如,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就把维特根斯坦看作与杜威和海德格尔共同代表的他所谓的不同于传统的“体系哲学”的未来的“教化哲学”的发展方向。在当代语言哲学、心灵哲学、逻辑哲学以及认知科学哲学中,处处都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影子。不仅在哲学领域,在人类知识和思想表征的其他领域,也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的影子,无论是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例如,在宗教学、人类学、历史学以及艺术领域,我们很容易看到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在发挥作用。

  

  最后,还是让我们回到前面提到的“维特根斯坦现象”上吧。虽然当代哲学家们对维特根斯坦哲学在当代哲学发展中的作用毁誉参半,但我们今天之所以还要提及维特根斯坦,还要重新评价维特根斯坦的功过,正是因为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历史价值依然存在。我们知道,历史是不会埋没真正的伟大和英雄。我们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是英雄总会出现。在历史的废墟下的确埋葬了无数辉煌一时的人物,但能够辉煌永远的人物,总会被从历史的废墟中挖掘出来,而且正是由于这些废墟的存在,这些人物更显珍贵和辉煌。维特根斯坦正是这样的英雄人物,他的存在如同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一样,将会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被永远铭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