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乌鲁木齐讯 (记者贾宝胜)7月12—14日,“交往交流交融战略框架下民族地区高校中文学科发展论坛”分别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举行。论坛立足全球视野下中文学科的未来走势、AI时代中文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跨学科融合中的学科优化等主题,紧扣民族地区实际需求,尤其是新疆中文学科的发展与人才培养,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
民族地区高校中文学科建设具有特殊性。中山大学特聘教授金永兵表示,民族地区高校应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社会发展战略和学校整体定位,明确学科存在价值。当前,中文学科研究特别是文学类研究,应回归思想性和文学性,这是AI不能取代的。未来,中文专业还要走跨学科交叉与融合的道路。
当前,民族地区高校需要在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中不断提升语言文字科研和服务能力水平。教育部中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教授郭杰分析了AI时代中文学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强调中文学科必须关注思想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维度。要结合历史与现实提出应对策略,坚持传承与创新,重新定义中文学科的价值与使命。
在人工智能全面融入生产生活的当下,民族地区推进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紧迫的现实意义,但同时也要关注科技对人的影响。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国栋认为,AI时代以检索与跳读为主的阅读方式,导致系统性、结构化阅读及创新性、有感情表达匮乏。为此,中文学科建设要围绕深度阅读具身性、结构化等新特点,关注和引导学生“为文用心”。
与会学者认为,科技始终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中文学科发展也不能与时代割裂。通过构建智慧教学体系,将语言智能技术应用于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推动中文学科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国重点高校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在科学研究、交叉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围绕语言功能、语言学习、语言交流等开展动态监测研究,让AI真正转化为驱动民族地区中文学科发展的有力工具。
论坛由新疆大学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联合承办,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