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数智时代人口安全与健康管理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数智时代人口安全的风险挑战与治理路径。
夯实人口安全评估基础
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家强表示,人口安全事关国家总体安全,必须从战略层面统筹谋划,系统推进。特别是在数字技术深刻重塑社会结构与治理模式的当下,人口问题更要从系统性视角综合研判、科学应对。相关研究机构要进一步深化跨界协作,增强科技与政策的融合力,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贡献智慧与力量。
研讨会上,江苏省应天人口安全与健康管理研究院、南京邮电大学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联合发布了“人口安全指标体系”(以下简称“体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温珂表示,该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和战略引领,体现了将人口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格局的前瞻性探索。下一阶段将择优开展区域试点,推动体系在公共治理、资源配置等领域的实际落地。
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沙勇介绍,体系设有五项一级指标:代际更替可持续、生命健康可保障、发展权利可维护、各类风险可应对、人力资本可支撑,并细化出总和生育率、出生性别比、老年抚养比、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等20余项二级指标,初步形成一套可量化、可比较、可预警的人口安全评估框架。南京邮电大学期刊社主任、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周建芳补充道,二级指标设计立足现有统计数据,同时预留与大数据、智能技术对接空间,旨在服务人口治理的精准化与动态化。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杨文庄提出,数字时代下人口治理面临新课题,该体系正当其时。要进一步关注代际更替、教育质量、健康素质等关键变量,推动体系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吴玉韶认为,体系实现了从理论到实操的关键跃升,是识别风险、实现动态治理的重要工具,建议强化其预警功能,提升对低生育、老龄化、人口流动等趋势的敏感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杜鹏表示,该体系为应对人口结构性风险提供了科学支撑,建议结合区域异质性和人群分层特征推进应用,并注重国际对标,推动我国人口治理理念“走出去”。清华大学副教授苗仲桢认为,体系突破传统指标“碎片化、单维度”的局限,是推动人口治理系统化、智能化的重要尝试。建议引入政策反馈机制,完善评估—决策—调整的闭环路径。
推进人口安全治理数智转型
在数字化深刻重塑社会治理的背景下,如何将先进技术有效嵌入人口安全与健康体系,成为此次会议的重点议题。与会学者聚焦技术赋能应用、制度风险防范与基层服务适配等方面,探讨智能社会背景下的人口治理变革新路径。
温珂认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正重构健康治理结构,为构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场景”服务体系提供底层支撑。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伦理、隐私与公平问题,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构建安全可持续的数据生态。北京市丰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韩秀娟表示,数字技术应服务临床、辅助判断而非取代专业,建议划定技术边界、强化法律保障,切实守住医疗伦理底线。首都儿科研究所普通(新生儿)外科副主任马立霜认为,出生缺陷防控与婴儿死亡率和诊疗能力、资源配置及转运体系密切相关。她建议将“医疗资源可及性”纳入指标设计,并统一新生儿死亡率统计口径,提升数据的科学性与政策的响应性。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洪志生表示,技术应用必须回归“以人为本”的初衷,避免工具主义倾向,确保其在法律与伦理框架内有序运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审顾海娥提出,应从社会结构与心理层面深入理解数字技术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增强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和社会认同感。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数字技术在提升治理效率的同时,必须坚持“以健康为纲、以人为本”,推动科技创新与公共价值有机融合,真正实现数字赋能下的人口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动人口治理体系现代化跃升
在我国人口发展深度转型的新阶段,提升人口治理能力、构建高效政策响应机制,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课题。与会学者围绕治理架构优化、制度协同推进和数字工具应用展开深入研讨,探讨新技术、新变量与新场景下的人口治理升级路径。
杨文庄表示,面对总量下降、生育率走低、结构失衡等挑战,需统筹推进人口安全战略,尤其要加强重点地区服务保障。杜鹏建议,体系要强化国家统筹与地方适配,精简设计,关注人工智能替代率等前瞻性变量。吴玉韶认为,体系应对接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与教育、人力资本、区域协调的协同联动。农工党中央研究室政策研究处副处长贺凯提出,要突出“健康公平”导向,构建生育友好型制度,着力解决青年与育龄群体实际困境。农工党中央研究室综合处刘江笛建议加强底线思维和风险识别机制,提升评估与干预的响应能力。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唐代盛关注人口空间布局与农村“空心化”问题,强调治理需贴合区域发展战略,增强政策的协同性与前瞻性。
此外,媒体代表在发言中提出,应加强人口议题的科学传播与舆论引导,增强社会对人口安全战略性的认知与支持,营造有利于治理现代化的舆论氛围。
会议由南京邮电大学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数智创新与治理研究中心、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联合主办,江苏省应天人口安全与健康管理研究院承办。
(刘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