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政协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关键构成,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制度领域的伟大创举,在新中国国家治理中占据独特地位、展现突出优势。76年来,政协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展现出明显的制度优越性与适应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中,这一制度优势将进一步彰显。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9/t20250929_5917589.shtml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以及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和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梳理新时代十余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对自我革命的探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党的十八大至十九大之间,党中央正式提出党的自我革命并展开初步探索;党的十九大至二十大之间,党的自我革命的探索逐步深入;党的二十大以来,党的自我革命向着体系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9/t20250929_5917590.shtml
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一伟大革命,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将永远矗立于历史长河之中。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新时代新征程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9/t20250929_5917591.shtml
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奠定我国工业化初步基础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遭受国际上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禁运的环境下,新中国以156项重点项目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的建设,使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为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打下了坚实基础。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9/t20250929_5917592.shtml
三线建设历时三个五年计划,从1964年到1980年国家累计投资2052亿元,在中西部共建成了约2000个大中型企业、设施和科研院所。三线建设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初步建成了以能源交通为基础、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相配套、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战略后方基地,基本实现了建立一个稳固的国防战略大后方的预期目标。三线建设无论投资规模还是时间跨度,都堪称新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经济建设战略。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9/t20250929_5917593.shtml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如何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摆在新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为此,党和国家确立了“统筹兼顾、重点发展”的战略方针,以恢复国民经济为起点,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总抓手,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制度前提,并通过一批重点工程的实施,逐步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全国统一的计划体制。这一体系的确立,是共和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完成的一次系统性跃升,也为后续各个五年计划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制度与能力基础。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9/t20250929_5917594.shtml
新中国成立76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9/t20250929_5917595.s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是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特点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建设迎来发展的新时代。总结起来,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建设取得以下五个方面的新进展。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9/t20250929_5917596.s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奉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9/t20250929_59175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