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济南讯 (记者张杰)11月14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集体备课会在山东济南举办。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设定了清晰目标,是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王志刚表示,《建议》既是对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与实践遵循。全省思政课教师须强化政治自觉,立足教书育人岗位职责,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将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到教学实处。山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万光侠提出,思政课教师应深刻把握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以理论融入为抓手,筑牢学生思想根基,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建议》作为新时代国家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内涵、理论内涵与实践内涵。东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田鹏颖表示,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建议》的特殊地位,帮助学生理解《建议》出台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紧迫性;要解析《建议》的核心要义,形成教学重点内容体系。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艳玲以“规划治国”为核心主题,围绕《建议》的深层意蕴展开学理阐释。她提出,读懂《建议》的思想内核是实现教学融入的前提,思政课教师需准确把握其中蕴含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此基础上,要明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核心命题,即“融什么”与“怎么做”,要以学理分析为桥梁,将宏观规划转化为具体教学案例,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理支撑,更需要科学的教学策略与协同的保障机制。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室主任杨增岽强调,思政课教师作为理论融入的主体,需先学一步、学深一步,精准把握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在他看来,提升理论融入的科学性关键在于厘清教学重点与难点,要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转化为学生可感知、能认同的教学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会议由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山东)、山东师范大学主办,山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