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社会建设的辉煌成就

2025-09-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新中国成立76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生活处于极端贫困状态。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的水平。面对这种严峻局面,党和政府通过恢复经济、稳定物价、解决就业、社会救济等手段积极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不仅获得了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也真切体验到新社会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从1978年到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761元。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一步提升至41314元。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也在逐年提高。1952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6元,1978年为175元,2024年则达28227元。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其中城镇为28.8%,农村为32.3%。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已达到联合国划分的富足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从2013年到2020年,我国农村年均减贫1237万人,到2020年底我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成绩。

  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教育基础十分薄弱,文盲占80%,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0%。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强化教育领域政府责任,持续增加教育投入。

  76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庞大且完整的教育体系。2024年,我国小学在校生10584.4万人,初中在校生5386.2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2922.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659.4万人,普通和职业高校在校生3891.3万人,研究生教育在学研究生409.5万人。

  这些成就得益于党和政府持续增加的教育投入。201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直保持在4%以上。2000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2024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2.0%。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几乎是一片空白。76年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涵盖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多个方面,成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

  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加快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经建成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在内的全面社会保障体系。在养老保障方面,构建形成了覆盖超10亿人,包括职工基本养老保障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在内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建立了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职业)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特别令人瞩目的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进步。到2024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9万个,床位103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295万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和能力得到全面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已实现免费向全体城乡居民提供14大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和质量持续提升,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县有达标县医院,已经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保障兜底功能不断增强。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低保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领域的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新中国成立76年来,我国社会治理模式经历了深刻变革和创新。根据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地完善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了从社会管控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的历史性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旧中国一盘散沙的社会状态和复杂的国内外局势,我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社会管理体制,通过单位制、街居制和人民公社制等制度安排,实现了整个社会生活的高度组织化。这种体制极大地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控制能力,为我国在非常薄弱的经济基础上调动一切资源完成工业化体系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结构巨大变化,我国逐步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一时期,我们党解决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保障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平稳转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进入新阶段,创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积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新局面,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新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

  新中国76年的社会建设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建设事业的领导。新中国的社会建设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社会建设的领导核心。我们必须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建设事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推进社会建设的作用。二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民生福祉不断增进。三是要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加强社会建设。经过新中国成立76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从百废待兴的贫穷落后国家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实现了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四是要坚持公平正义原则,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五是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地完善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模式机制。从社会管控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的转变,体现了我们党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智慧和勇气。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编辑:郭飞(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