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

2025-09-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是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特点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建设迎来发展的新时代。总结起来,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建设取得以下五个方面的新进展。

  党和国家重视学习研究国史,为国史学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指出“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专题教育,让党员、干部学习了解党成立以来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了解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2022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国史学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进一步团结全国广大国史研究工作者,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教育引导,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更好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党和国家对国史研究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国史教学研究工作者的学术自觉和学术自信。

  党中央制定通过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为国史学科发展提供根本遵循。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分为四个重要阶段,分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坚持以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为指导,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对百年党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书写的复兴范式。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提供了新的分期认识,上述历史时期划分中的后三个时期实际上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分期;二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历史书写提供了新的范式,即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角来观察和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三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会议、历史人物做出的科学评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通过之后,学术界始终坚持以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为指导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编研工作,在《(新编)中国通史》中专门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卷,强调要将国史书写到党的二十大之前。

  调整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为国史学科发展提供基本依据。2017年3月5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提出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研究和教学”的任务。2024年1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官网正式公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介绍及其学位基本要求》。其中,06历史学学科门类下中国史(0602)一级学科下设有中国现代史二级学科。中国现代史是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历史,又称当代中国史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中国现代史的学科范围是“中国现代史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历史,注重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研究;口述史、公共史学等也主要在本学科领域内展开。本学科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分析档案文件、公私文书、图书文献、报纸杂志、口述资料等不同类型的史料,辩证地理解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把握中国的未来走向,为当下中国提供历史的智慧与经验”。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当代中国史三个学科概念再次同时出现,强调三者内容上是一致的。与2011年版目录、2013年学科简介有所不同的是,2022年版目录、2024年学科基本要求中强调“五史”的连贯性研究,同时还将口述史、公众史学等放置在国史学科之中,进一步扩大国史学科研究的范围。

  创设新的教学科研机构,为国史学科发展提供重要平台。2015年,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共和国史读书会为基础成立了“共和国研究中心”。2020年6月16日,南京大学成立新中国史研究院,旨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验,构建新中国史研究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新中国史研究院是一个以新中国史为主题的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2020年6月28日,华东师范大学成立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以“四史”为主题,从人类文明道路探索角度,沿“中国自身的社会主义历史与实践”“发展中的中国与世界”两大宏观方向,进行社会主义历史、实践与理论研究,并开展资政和社会服务。2020年10月,北京大学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是北京大学为深化共和国史研究、践行“四史”教育国家战略而设立的实体学术机构。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进行学科调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系调整至历史学院,将中共党史系调整至政府管理学院。2022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决定在学院内部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研室,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科研工作。

  推出大量学术论著,为国史学科发展提供研究范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史研究工作者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国史重要论述精神,在国史通史、专门史等方面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著作。在通史方面,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编写出版的《新中国70年》一书,分为探索篇(1949—1978)、改革篇(1978—2012)、强国篇(2012—2019)三部分,全面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发展及其变化。2021年,中宣部组织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一书,是为全社会开展“四史”宣传教育提供的权威读本。与以上两部著作密切相关的是该书编写组编写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以及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撰写的《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其中也都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在专门史方面,当代中国研究所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丛书”,包括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外交史、国史研究理论与方法六大学术学科领域;同时还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文库”,目前已编辑出版学术论著达30部。有学者基于文献档案,在三线建设、科学技术、改革开放史、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著作。这些学术论著的出版,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论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重要论断的正确性,同时也进一步推动国史学术研究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前进。

  当前,我国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建设要与时代发展同步,进一步聚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一主题,着力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在新时代历史、中国式现代化史、改革开放史等重大论题上推出重要学术成果,为如期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学术力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教授)

【编辑:郭飞(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