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老人拿起柜上摆放着的一张泛黄的合影。照片中,五位身着戎装的年轻女兵笑容灿烂。赫建中轻轻抚摸相框:“她们都是和我一样,小小年纪就扛起枪打鬼子的战友啊。”照片上五人,如今仅存两位。时光带走了容颜,却让历史刻骨铭心。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孩子到学术殿堂的学者,赫建中用一生刻下双重足迹:一段以无畏精神在民族危亡中守护民族之火,另一段以执着在和平岁月里守护历史之光。这个从尸体堆里被八路军救出的孩子,最终在学术的土壤中长成了守护历史记忆的大树。当她在档案馆的故纸堆里跌倒又爬起时,那身影与当年从灌水的房屋中逃生的少年悄然重叠。时代几经变迁,而一个人对信念的坚守,足以穿透烽火与书斋的界限,在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写下不可磨灭的注脚。 【阅读原文】
岁月流转,硝烟散尽。新中国成立后,徐明全脱下军装,转身投入教育事业,为培养革命人才默默奉献。在华东水利学院、上海海事大学计算机系的筹建过程中,他又成了拓荒者,从手摇计算机到如今的人工智能,他见证着科技的飞跃,却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严谨与执着。在开展教育工作中,徐明全总爱给年轻学子讲述那段峥嵘岁月。他的事迹和人生阅历照亮了后来者的路。 【阅读原文】
抗战期间,舒铁民随军深入敌后抗日根据地。在那里,战争的残酷和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都被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舒铁民回忆,1945年,文工队随军分区领导机关活动在襄南敌后抗日根据地。此地河湖港汊纵横交错,自从日寇入侵,敌伪频繁来湖区“大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只能靠打鱼捞虾、采莲挖藕勉强维持生计。为了关心群众、搞好军民关系,文工队经常前往湖区进行慰问演出。由于之前一支文工队在演出中不幸遭遇日寇,全员被俘,军分区领导特意派出由王排长率领的8名年轻警卫战士,分乘两只轻便小船,全程负责保卫工作。 【阅读原文】
蔡养副告诉记者,他15岁参加八路军,就是为正义而战,为光明而战,为进步而战。同景飞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人民的胜利。80年前,四万万同胞投身抗日洪流,赢得了前所未有、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刘玉吉告诉记者,抗战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刻诠释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真理力量。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思想路线,在不懈奋斗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阅读原文】
相关链接: 【特别关注】永不褪色的勋章——走近抗战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