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铁民:从抗战硝烟中走出的艺术人生

2025-09-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舒铁民,1929年出生于湖北江陵,如今已96岁高龄。1943年,年仅14岁的他,在大姐舒赛的引导下加入新四军五师文工团,就此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同年,舒铁民的父亲、二姐、三弟也在大姐的影响下毅然投身抗战。他们一家人以赤诚与勇气,为抵御外侮贡献自身力量,在民族解放事业的征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抗战期间,舒铁民随军深入敌后抗日根据地。在那里,战争的残酷和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都被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舒铁民回忆,1945年,文工队随军分区领导机关活动在襄南敌后抗日根据地。此地河湖港汊纵横交错,自从日寇入侵,敌伪频繁来湖区“大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只能靠打鱼捞虾、采莲挖藕勉强维持生计。为了关心群众、搞好军民关系,文工队经常前往湖区进行慰问演出。由于之前一支文工队在演出中不幸遭遇日寇,全员被俘,军分区领导特意派出由王排长率领的8名年轻警卫战士,分乘两只轻便小船,全程负责保卫工作。
  舒铁民告诉记者,有一次,前往白鹭湖湖区慰问渔民群众演出结束后,左前方辽阔的湖面上,出现一艘扬帆大商船,正朝着他们驶来。
  “王排长十分警觉,察觉到对方形迹可疑,当即命令后面的警卫船掩护文工队,迅速退回芦苇荡中隐蔽。”舒铁民说。突然,一个便衣窜上商船甲板,亮出一面太阳旗,紧接着一排子弹朝着小船射来。舒铁民说,“我们这才惊觉,原来这是一艘假扮商船的日寇便衣侦察船”。
  早有防备的王排长带领警卫战士一边开枪还击,一边将小船划向与文工队相悖的主航道,试图引开敌人火力。文工队安全抵达目的地后,却始终不见王排长和3名警卫战士的身影。“后来噩耗传来——王排长、两名船夫以及3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谁都明白,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开辟了生路。可惜至今,我都不知道王排长的真名……”舒铁民满含热泪地哽咽道。
  谈及抗战胜利的原因,他坚定地说:“抗战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胜利,正是因为有无数像王排长这样的英雄。他们为了家国大义舍生忘死,在枪林弹雨中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敌的长城,用热血和生命换来了民族的尊严与独立。”
  新中国成立后,舒铁民全身心投入文艺事业。他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歌剧院担任民乐队队长及指挥,还参与组建了华北人民文工团国乐队和舞剧队。之后,他毅然转行进入歌剧领域,凭借卓越的艺术才能,为中国歌剧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创作出歌剧《红云崖》《贺龙之死》《救救她》等诸多优秀作品。
  采访尾声,舒铁民眸光灼灼,深情唱起自己参与创作的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经典片段:“七月南湖水涟涟,烟雨楼台雨如烟。波光闪,霞光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人间,诞生在人间。南湖的船啊,党的摇篮,历史将从你这里揭开新篇……”歌声悠扬而有力,饱含着他对心血之作的深情诠释,更展现出一位文艺工作者对祖国母亲最真挚的祝福与热爱。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孙美娟
【编辑:隋萌萌(报纸)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