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

“依工强文”开辟人文社科发展新赛道

2025-09-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更深层次的交叉创新,形成人文社科发展的有效路径,是高校亟须思考和探索的课题。近年来,武汉理工大学秉持“依工强文”发展理念,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与行业需求,积极研究和回应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在深化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不断拓展人文社会科学的新领域与新赛道,取得了显著成效。
  跨学科开展有组织科研
  在探索“依工强文”交叉融合的创新路径中,武汉理工大学主要从学科体系与科研体系两个层面系统布局,依托优势工科推动人文社科形成特色方向。
  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学校加强理工学科与既有文科学科的交叉,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差异化、特色化与区域化发展。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破学科壁垒,大力推进文理、文工以及人文社科内部交叉融合,积极凝练学术方向并优化学科布局。
  “学校正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兴交叉学科,构建以原创科研与前沿技术为引领的学科交叉体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王发洲举例说,为应对超大城市社会治理中的应急安全挑战、服务国家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学校推动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科融合发展,于2019年成立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该学院聚焦城市与工业安全、大数据安全以及隧道、战备油库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研究,借助人工智能赋能,探索“安全+”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径,系统推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此外,学校依托数字经济学位点,发挥工科优势,推进经济、管理等学科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着力培养掌握经济管理理论、精通数字技术与行业应用,具备国际视野和前沿洞察力,善于将数字新技术应用于多元场景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在科研体系建设方面,学校聚焦跨学科协同,系统推进有组织科研,持续打破学科界限。通过践行“建设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促进大转化”的战略,坚持以重大任务牵引推动人文社科研究力量重组;强化需求导向,精准凝练交叉方向,完善协同共享机制,促进学术力量深度融合;整合校内外资源,持续巩固人文社科优势领域,致力建设高水平的学术高地和智库平台。典型案例之一是学校推进船舶技术与美学设计的深度融合。2018年1月,学校牵头申报的“邮轮美学设计技术研究”获工信部重大专项立项,首次将“美学设计”纳入船舶领域国家重大专项,实现该领域重大突破。
  王发洲表示,当前科研思维、范式与组织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学科发展呈现多点突破、群体跃进的特征,跨学科合作与协同攻关已成为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文、工、理交叉融合,推进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与价值共创。
  建设具有理工特色的新文科
  “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在持续巩固工科优势的同时,也将人文社会科学视为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关键。”王发洲表示,系统推进人文社科发展,需将工科优势有效转化为社科发展动力。
  学校高度重视理工与人文社科的协同发展,加强多学科交叉与转化,依托优势学科践行“依工强文”特色路径。学科发展坚持“强优拓新、交叉赋能”原则,一方面促进理工交叉、做强优势工科,另一方面推动工科优势与行业资源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开辟具有行业特色的人文社科发展新路径。
  在“依工强文”思路指引下,学校紧扣三大行业与优势学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与行业需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协同攻关,依托多学科交叉研究,推进“人无我有”的创新方向,强化“人有我优”的优势方向,培育一批“小而精”的特色方向。
  近年来,学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及世界500强企业加强战略合作,围绕“三大行业”发起设立了一批高质量创新组织,通过定期举办“武汉理工大学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等活动,汇聚行业骨干企业,共同谋划校企协同创新重大议题,不断提升学校在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参与度。
  王发洲谈到,建材建工、交通、汽车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其发展带动全球关键产业迭代升级。下一步,学校将面向“三大行业”人才需求,重点建设具有“理工特色”的“新工科”与“新文科”。
【编辑:崔园园(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