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西北民族地区濒危语言研究

2025-09-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兰州讯  (记者朱羿)8月28日,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语言接触视域下西北民族地区濒危和接触语言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兰州大学举行。

  该项目由兰州大学语言接触研究中心教授敏春芳领衔。课题组计划以西北民族地区的濒危语言和接触语言为研究对象,吸收、融合历史比较语言学、接触语言学、类型学及文献学等多学科方法,着力揭示语言接触的规律、机制及其对语言结构演变的深刻影响,探寻语言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
  兰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郭茂全表示,西北地区历史上多民族交错杂居、多元文化交融共生,形成了极其复杂而独特的语言生态。开展西北民族地区濒危语言与接触语言的研究,对推动国家语言资源保护、促进民族团结、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杨永龙表示,濒危语言研究是一个重大宏观课题,应全面涵盖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历时与共时、描写与解释等多个维度,进一步聚焦语言接触与演变核心问题,在濒危语言调查、接触语言描写和历史文献梳理等方面力求深度突破,为语言学系统化研究作出突出贡献。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王启涛称,建议加强对语言接触结果的类型学总结,并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人口动因,尝试预测濒危语言的未来走向;同时可将西北地区语言接触研究与敦煌学、吐鲁番学等结合起来,以揭示语言古今互动的完整图景。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认为,应注重实地调研与文献挖掘相结合,强化历时演变与共时变异的联动分析,同时注意厘清不同语言层次的接触机制与影响路径,从而在扎实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模型,形成具有中国话语特色的区域语言接触研究范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董秀芳谈到,可依托西北地区丰富的不平衡语言接触案例,在扎实挖掘语言接触个案的基础上,实现更高层面的理论概括与创新。
  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庄初升谈到,应进一步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审视语言濒危与接触的关系,通过田野问卷、访谈等方法厘清语言生态与社区态度,以补充语言学纯本体研究的不足。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顾黔建议进一步明确濒危语言的评估标准与保护路径,注重语料建设的规范性,注意历时语料的解读与鉴别,加强比较研究,深化语言接触与演变理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仁瑄提出,建议以课题研究为牵引建设一个大规模、系统化的多模态语料库,为课题研究提供全面资料支撑,以揭示语言接触、演变的规律与形态。
  报告会由兰州大学社科处、兰州大学文学院主办,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语言接触视域下西北民族地区濒危和接触语言研究”课题组承办。
【编辑:崔园园(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