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革命文物研究 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2025-09-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8月28日,由山东省社科联主办的山东革命文物研究与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座谈会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山东省革命文物时空分布规律、典型革命文物精神内涵阐释及新时代传承路径等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从学理层面挖掘革命文物价值、系统阐释伟大抗战精神贡献理论思考和实践路径。
  革命文物记录
  展现抗战历史进程
  在革命文物宏观研究领域,空间计量分析与历史学的交叉应用为解析区域遗存分布提供了科学工具。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畅运用该方法对山东省102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进行研究发现,这些文物呈现“类型主体明确、地域全域覆盖、时间链条完整”的特征。类型上以重要机构/会议旧址和革命纪念设施为核心,地域上形成以鲁中山区为中心的双核心高密度区、以胶东丘陵区为中心的次密度区以及多地点状聚集团区域。山东革命文物核心遗存集中于全面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印证了文物分布与区域革命进程的耦合性,在建构革命历史集体记忆中的纽带作用显著。
  革命文物的精神载体属性,要从革命文化传承视角展开挖掘。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安徽提出,革命文物作为“党的红色血脉物质载体”,将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实体。如东营市历史博物馆馆藏国家一级革命文物小推车展现了“常氏父子以车为掩护传递情报、转移伤员”的斗争故事,具象化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为理解伟大抗战精神提供了实证支撑。
  区域革命实践与文物时间分布的关联,可通过特定区域案例深化认知。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孟军以胶东抗日根据地为样本提出,其留存的地雷战相关实物(石雷、铁雷)、黄金运输线遗迹等文物集中于全面抗战时期,这与胶东军民配合部队作战 7590 次、毙伤俘日伪军 13.4 万人的历史实践高度关联,凸显了革命文物对伟大抗战精神风貌的记录与传承价值。
  革命文物精神内涵的阐释还可拓展至教育史。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魏本权以抗大一分校遗存为研究对象发现,其校舍旧址、档案等文物,既见证了 “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 的独特办学模式,又承载着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的教育方针与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的校风,是革命教育理念与伟大抗战精神深度融合的物质载体,为解析革命文物在党的干部培养、红色基因传承中的功能价值提供了珍贵样本。
  多维度解码
  伟大抗战精神的具象表达
  跨国史与多学科视角的引入,为解析具有国际关联的革命文物价值提供了新维度,潍县集中营便是此类研究的典型个案。山东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刘本森研究发现,该集中营作为日军违反国际法的实物证据,其实施的强迫老弱妇孺劳动、随意殴打侨民、公开处决村民、克扣医疗物资致侨民非正常死亡等人权侵犯行为,与纳粹集中营暴行具有同质性;而集中营档案中保存的日方工作报告、受害者日记及瑞士红十字会视察记录,构成了完整的证据链,为战后东京审判提供了关键罪证。
  从经济史与革命精神研究的交叉视角出发,可有效解析金融类革命文物的精神内涵,北海银行革命文物是典型案例。齐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邓文钱通过研究该类文物提出,在档案文献层面,《鉴别伪币公告》《反假币斗争总结》记录民众自发焚伪币、队员不畏艰难坚持宣传的史实,体现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微观文物案例的深入剖析,能够进一步丰富伟大抗战精神的具象化表达。胡安徽认为,临沂市费县辛锐藏身山洞作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见证了 1941 年大青山突围战中,辛锐重伤后拒绝救援、用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的事迹,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见证;东为儿桥村战斗遗址张秀元的大刀,记录了村民与日伪军殊死决战的史实,诠释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探索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路径
  伟大抗战精神传承需结合地方红色资源特征构建实践路径。孟军基于胶东地区经验提出“氛围营造—载体打造—主体培育” 三位一体体系:氛围营造上,一方面发挥老干部、老战士 “活教材” 作用,组织他们走进学校、企业宣讲;另一方面依托学术团体深化红色史料挖掘,如系统整理抗战个体故事,为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提供学术支撑;载体打造上,创作红色文艺作品,构建“线下体验 + 线上传播” 格局;主体培育上,将抗战教育融入学校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强化青少年爱国认知。
  深化革命文物研究要进一步加强相关资料的整理,多学科协作推动革命文物研究走向深入。刘本森提出,当前潍县集中营研究已取得基础性成果,但史料建设仍存在明显短板。多国档案整合与非英语资料的开发利用仍显不足:尤其是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比较薄弱,集中营管理档案尚未系统翻译;幸存者回忆录翻译不足。未来研究应突破传统军事史框架,构建跨学科研究范式,搭建学术研究平台,建立研究中心,合作开展课题研究。
  抗战文物价值阐释需突破单一视角,构建民族国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双重视角体系。德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淑青结合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案例提出,在民族国家视角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实物、多媒体等展陈形式,梳理边区军民革命与抗战历程,将革命文物故事转化为叙事文本,唤醒民族集体记忆,强化民族认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挖掘革命文物的世界意义——中国抗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革命文物是人类共同战争创伤与和平诉求的见证。
【编辑:崔园园(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