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抗战情感史研究

——访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

2025-08-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吴楠

  战时士兵的情感体验,如爱情、亲情、友情和军民鱼水情,虽具个体性,却汇聚成有细节、有温度的历史叙事,成为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基石。抗战老兵口述史为深化伟大抗战精神研究提供了独特空间。近日,本报记者就抗战老兵情感研究的价值与方法,采访了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
  战场体验、情感生活是珍贵史料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为何选择从情感视角切入抗战老兵口述史研究?
  张连红:我在访谈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时深切体会到,文字难以承载那些面对面交流时的痛苦、悲愤与对和平的渴望。那些颤抖的声音、湿润的眼眶、难以平复的情绪,让我意识到情感维度在历史研究中至关重要。
  历史学者固然强调以理性客观的态度依据史料进行研究,但理性和感性实为一体两面,情感在历史进程与个体生命中常起关键作用。遗憾的是,除少数日记或思想汇报,档案文献较少收录感性素材。抗战老兵是抗战的亲历者,其口述恰恰弥补了情感史研究的短板。了解他们鲜活生动的战时故事和情感,才能真切感受当年无数青年弃家报国的一腔热血,体会胜利来之不易,理解中国士兵坚忍的民族精神与深沉的家国情怀。因此,我们访谈时既注重军事战役等史实,也特别关注战场体验、情感生活等精神层面的珍贵记忆。
  《中国社会科学报》:抗战老兵情感研究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何处?
  张连红: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是精神生命的主体力量,是主体以自身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内心体验、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和反应选择。它与理性同为人的精神活动的重要支柱,且深受时代与环境塑造。战争环境赋予士兵爱情观、亲情观、友情观及道德价值观鲜明的时代烙印。伟大抗战精神需用心体悟,对老兵的情感研究恰恰为理解伟大抗战精神提供了具象路径。对他们战场体验与情感生活的记录,有助于构建真实、全面、丰富的抗战史,形成完整的民族记忆。
  《中国社会科学报》:能否分享令您印象深刻的抗战老兵口述案例?
  张连红:我曾访谈在苏北从事地下工作的新四军女战士李君秋。当时,苏北根据地、“汪伪政权”与日军控制区犬牙交错。遇日伪“扫荡”,老乡掩护她装成哑巴。1944年,因工作繁重,她将孩子托付给当地百姓。抗战胜利时,老乡将孩子归还,分文未取、不留姓名。采访时,她嘱托我们寻找当年抚养她女儿的江苏东台老乡,欲表达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感恩之情。此情此景,正是抗战军民深情厚谊的生动见证。这种情感亦体现在兵员动员中。国民党“抓壮丁”导致高逃兵率,而共产党却与百姓“军民打成一片”。百姓视新四军为“自家人”,参军成为自然选择。
  这些由口述挖掘的情感案例,为历史研究留存了关键素材。历史本非单一维度,丰富情感是其客观组成部分。传统文献常常缺失情感记录,使我们难触历史的温度。口述史的情感细节,对还原鲜活完整的历史意义重大。
  相关研究亟待深入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国内情感史研究现状如何?抗战史领域是否有相关成果?
  张连红:情感史是近20年兴起的研究领域,国内学者涉足不多。传统研究观点认为,历史学者顾虑情感会冲击历史研究的客观性。情感史与理性史实并非完全对立,而是互补的共同体,二者结合方能构建完整历史叙事。过去因资料匮乏致相关研究受限。近年来,随着战时书信、日记及口述史料的发掘,学术界对情感史的关注度有所提升。
  当前研究主要分两类:一是相对易开展的个体情感研究,如王晴佳教授通过顾颉刚日记书信,探讨其情感如何促发“古史辨”与边疆史研究兴趣;二是特定时期或事件的整体情感研究。抗战史领域因资料稀缺,整体情感研究成果尚不多见,但相关探索已经开始。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的研究团队在抗战老兵情感史研究上有何进展?
  张连红: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已于今年3月结项。团队足迹遍及28个省区市,累计访谈3293个小时,收集回忆录、日记、书信、照片等个人史料1000万字,基本实现每位老战士一份史料集合。目前已完成1442位老战士口述资料的初步整理,出版3种、6册口述史资料集(收录200多位老兵访谈资料)。后续还将出版全部老兵访谈资料。
  老兵情感不仅涵盖爱情、亲情、友情、军民情,还包括士兵对部队的认知、集体责任感与荣誉感的形成,以及部队如何通过歌声凝聚士气、疏导心理、克服困难等。我们计划基于这些素材开展数字人文研究,针对“参军动机”等问题展开数据分析,深化学术价值挖掘。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从情感史视角深化抗战老兵研究?
  张连红:随着学术界对情感史认知的深化,未来会有更多人投入此视角的抗战史研究。深化老兵情感史研究,核心前提是对情感类史料进行系统收集与整理。建议从三方面着力。一是深化口述发掘,继续整理出版抗战老兵口述史资料;二是聚焦一手文献,着重收集战时军人书信、日记等能直接揭示个体情感轨迹的原始材料;三是拓展文献梳理,从报刊等文献中系统爬梳情感相关内容。
  史料的扎实整理是情感史研究能否有效助力抗战史的关键。学术界需更多关注此类史料的发掘与整理,共同推动抗战情感史研究,构建更完整的抗战史叙事。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建立伟大抗战精神传承的长效机制?
  张连红:伟大抗战精神的研究与传播,不应仅限于老兵,而应覆盖整个抗战史领域。中华民族每个个体都可以是伟大抗战精神传承的参与者,因此,除士兵外,民众、政府等群体的史料同样关键,是研究与传承的基础。
  在传播与教育层面,需以多元形式增强感染力。一是场馆活化。可在博物馆、纪念馆设体验区,播映老兵访谈视频,强化宣教功能。二是文艺创作。相关影视及文艺作品应聚焦以情动人,挖掘抗战中的情感故事,传递抗战精神中的人文温度。三是数字赋能。依托数字技术阐释伟大抗战精神内核。未来,我们计划将访谈视频整理后上线,届时可使更多人通过影像直观感受伟大抗战精神。
  每一位抗战老兵的经历,都是一部独特的抗战史。唯有走进他们的内心,聆听其战时体验,方能真正理解战争的常态与非常态,触摸历史的温度、厚度与广度。
【编辑:陈静(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