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崔乃文 段丹洁
8月27日,首届中国新闻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主流媒体的专家学者与业界代表,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新闻传播这一主题,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分析新技术背景下新闻传播的使命与机遇,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新闻业是现代化事业重要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这一进程中,新闻传播学学科承担着凝聚社会共识、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使命。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提出,在当前智能技术重构媒体信息生态、数字洪流影响主流话语体系的变革中形成了很多实践新问题,这些新问题推动构建立足中国实践、回应时代课题的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认为,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变革下,中国新闻学界和业界均受到很大冲击。智能技术正在重构媒体信息生态,数字洪流则影响着主流话语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认为,中国新闻业自起步以来就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无论是舆论动员、革命斗争还是国家建设,新闻业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力量。因此,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能够解释、回应并解决中国新闻实践问题,同时具备完整的逻辑与严密的理论框架,面向实践、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原所长尹韵公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国本土,具有鲜明特色,但也需与全球接轨。在这个过程中,新闻传播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同时以中国视角讲述世界故事,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认为,当前做好国际传播需坚持长远的、基于共同福祉的理念,重视民间和社区参与传播的配合作用,注重中国事务的前端介入,从而形成以我为主的议题。
与中国式现代化同频共振
多家主流媒体结合自身定位,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分享了推进系统性变革的创新举措与实践经验。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田丽表示,构建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推进媒体变革发展,已成为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国家战略和主流媒体必须回应的时代命题。要以系统性变革激活发展动能,进一步推动国家发展服务人民需求、凝聚社会共识、厚植文化根基、塑造国家形象。
新华社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刘刚聚焦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制度供给,提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要围绕“快、并、改、评、活、合”展开。“快”是新闻业安身立命之本;“并”是尊重互联网传播规律,不断优化四级媒体结构,做强做大主流舆论;“改”是要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评”是要对舆论效果、人才培养、技术进步、产业发展、运营收益等进行合理、科学评价;“活”要求主流媒体建立灵活机动的用人机制;而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过程中“合”是极其重要的,不仅是媒体自身资源的整合,也涉及整个社会资源的整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张利生介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以来,以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为根本遵循,持续深化三个转变,即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向国际一流原创视音频制作发布的全媒体机构转变;从传统节目制播模式向深化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从传统技术布局向5G+4K/8K+AI战略格局转变。推进“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实践,在推进自身系统性变革中与中国式现代化同频共振。
“没有内容影响力,主流媒体就会被边缘化;没有市场变现力,主流媒体就难以持续。”上海报业集团澎湃新闻总编辑刘永钢说,“澎湃新闻坚持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以预算管理为基础、采编改革为重点、考核体系优化为抓手、AI赋能为推手,全面重构技术底座、管理流程和产品矩阵,以系统性变革适应智能技术、传媒格局、舆论生态的系统性变化和挑战。”
“浙江宣传”编辑部总编辑李攀提出,媒体系统性变革应抓住内容这个关键,保持做精品内容的定力,遵循互联网的传播规律,把自己想说的和读者想听的结合起来,坚持用作品说话,不懈提升内容的思想性和吸引力,让正能量赢得大流量。他认为,要努力做到坚信笃行、好学能文,以好作风引领好文风,不断加强学习、调研、思考和写作,多讲直抵人心的真话、多讲前人没有讲过的新话、多讲让人一看就懂的白话、多讲拥有筋骨力道的短话。
“‘南方舆情’把新闻采编能力转化为智库服务能力,以智库建设的探索和积累反哺新闻采编,促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院长戴学东提出,要加强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加强微评、快评、视评、深度评论等话题引导。要加强议题设置,汇编评论焦点,建立数据库,制作新闻专题,强化联动生产,放大理性声量。
持续提升主流媒体新闻能力
中国新闻学经历了从引进西方理论到自主发展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提出,中国新闻学百年发展虽步履蹒跚、历经曲折,但始终不断发展、创新。当前我国新闻学面临学术科学性、市场化冲击和传播新技术冲击三大挑战。他呼吁,新闻教育和学术研究要坚持新闻为本、新闻立学和新闻立院。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从伦理学视角出发,探讨了国际传播的公理宗旨,“我们呼唤在跨文化与和谐共振中,编织出具有韧性与伦理学视角的全球公理。在国际传播中,各个传播主体要躬行实践,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发,在国际传播中持续寻求文化特殊性与人类共同性、社会现实与道德理想、技术加速和意义沉淀三对关系与矛盾的最大公约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杨保军认为,主流媒体的本位能力是新闻能力,提升新闻能力是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核心。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必须致力于提升媒体的新闻能力,既包括数智时代主流媒体创造运用新质生产力的能力、构建新的新闻生产关系的能力,也包括主流媒体反映并呈现主流新闻的能力、以新闻方式服务国家发展与社会需要的能力。
大会还设置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智能时代新闻业的机遇与挑战、主流媒体体制机制改革与人才保障、新型主流媒体的流程再造与组织变革四场分论坛。会上发布了《中国式现代化与新闻传播事业建设》一书,胡正荣教授代表大会主办方发出“中国式现代化与新闻传播事业”系列丛书出版联合倡议。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