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气候变化经济学博士后论坛召开

2025-08-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春燕)8月22—23日,第三届气候变化经济学博士后论坛在山西大学举办。论坛旨在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以博士后为代表的广大青年搭建高质量、促创新、开放共享的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探讨全球气候治理下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本届论坛主题为“《巴黎协定》十周年:全球治理与绿色转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与山西大学联合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也是各国更新面向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关键年份。十年来,全球气候治理虽历经风雨,但绿色低碳发展终成时代潮流。面向“十五五”,“双碳”目标从国际承诺跃升为重塑中国发展范式的核心牵引。希望青年学者胸怀天下、脚踏实地、坚持定力、提升能力,成长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优秀理论研究者、实践践行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愿同国内外各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各领域的跨学科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共同推动气候变化经济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丛建辉介绍了该校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团队在资源型低碳发展、公正转型与气候韧性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他表示,希望与会学者加强思想碰撞,借助多学科合作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共同助力全球气候治理,共同探索山西绿色低碳转型新路径。

  主旨报告环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范英、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段宏波、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王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查冬兰、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刘雯等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

  范英深入剖析了“碳资产抵押贷款”政策及其潜在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该政策能有效引导资金流向低碳领域,尤其能够缓解高排放中小企业因抵押物不足的融资困境,为优化碳市场政策、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新思路。

  段宏波聚焦餐饮、娱乐及线上/线下等消费场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方法分析了当前消费所引发的碳排放趋势,并提出了推动绿色消费的策略,为终端消费行业科学制定低碳发展方案、助力气候目标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王谋探讨了全球气候治理深度转型背景下,公正转型在全球气候谈判议题中的内涵变化以及国际经验。他认为,中国尚未建立完整的公正转型制度体系,但已在能源转型、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积累了宝贵经验。未来,中国需从制度、政策、评估、国际合作多方面推进实践公正转型政策落地。

  查冬兰谈到,行为科学中的信息反馈干预相较于其他政策工具更具可行性与可持续性。按不同阶段提供信息干预可加速行为转变、巩固节能效果,其中,行动与维持阶段的持续趋势比较和目标完成度反馈尤为关键。她提出了电力部门和政策制定者设计差异化信息策略、推广定制化用电反馈机制等政策建议。

  刘雯基于以旧换新这一消费刺激政策,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促进绿色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完善回收体系、提升产品标准等方式来实现扩消费和碳排放双控双赢的路径,从而更好地应对当前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

  在平行论坛环节,共计5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活动,并围绕“气候韧性发展”“气候变化与能源市场”“公正转型的地方实践”“数字经济与气候变化”以及“气候治理”五个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论坛还安排了期刊面对面专场,邀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生态文明研究》《江淮论坛》《山西大学学报》《北京工业大学学报》以及Cleaner and Responsible Consumption和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等14家气候变化经济学领域知名中英文学术期刊编辑,以及经济管理出版社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投稿步骤、选题指南及出版标准,为青年研究人员与编辑创造了直接对话的机会,支持青年学者学术成果发表和出版。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计划”气候变化经济学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组、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大学碳达峰碳中和学院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山西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博士后、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