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建中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离休学者,也是一名历经九死一生的八路军战士。2025年夏,记者在她如今居住的养老院,拜访了她,听她讲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
1935年出生于河北巨鹿的赫建中,童年记忆里都是炮火。日寇机枪扫射的恐怖时刻,她被压在大人的尸体下,成为村庄里唯一的生还者。暮色四合,八路军的收尸队发现了她微弱的气息。10岁的赫建中就此踏入烽火硝烟,成为八路军冀南军区枣强敌工科一名小侦查员。“日本人扫荡时,我们队伍的人都死了。”回忆至此,赫建中老人长长叹息,眼眶骤然发红,声音哽咽,“我个子小,躲在楼梯底下才逃过一劫……他们不死心,又往房里灌水。”最终,是乡亲们认出这位小八路,冒死将她从绝境中拉回人间。
饥饿是另一场残酷的战争。当日军连树皮都剥掠殆尽,年幼的赫建中冒险攀上高枝寻找树叶充饥。一次眩晕从树上摔落,尾椎骨上从此留下凸起的伤痕,一生无法平躺。新中国成立后,赫建中得以安下心读书学习,并于196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工作。1978年,她参与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前身)的创办工作。新闻研究所创办后,她承接了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中宣部委办的编撰《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的任务。赫建中主动承担起相关文献档案的“拓荒”工作:连续两年,每天凌晨四五点启程,从北京东边的新闻所出发,辗转数小时公交车抵达西山脚下的中央档案馆,在浩繁卷宗中寻找自1921—1956年我们党有关新闻工作的文件。一次跌倒草地,她爬起后不顾伤痛继续前行。“那时候新闻所刚建,做什么容易呀?都不容易……但我们有股热血,要做好。”1980年底,这份凝聚心血的书稿终于交付出版。
采访中,老人拿起柜上摆放着的一张泛黄的合影。照片中,五位身着戎装的年轻女兵笑容灿烂。赫建中轻轻抚摸相框:“她们都是和我一样,小小年纪就扛起枪打鬼子的战友啊。”照片上五人,如今仅存两位。时光带走了容颜,却让历史刻骨铭心。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孩子到学术殿堂的学者,赫建中用一生刻下双重足迹:一段以无畏精神在民族危亡中守护民族之火,另一段以执着在和平岁月里守护历史之光。这个从尸体堆里被八路军救出的孩子,最终在学术的土壤中长成了守护历史记忆的大树。当她在档案馆的故纸堆里跌倒又爬起时,那身影与当年从灌水的房屋中逃生的少年悄然重叠。时代几经变迁,而一个人对信念的坚守,足以穿透烽火与书斋的界限,在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写下不可磨灭的注脚。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崔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