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抗战史中,无数英雄儿女挺身而出,用热血和生命捍卫国家的尊严。周淑真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巾帼英雄,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勇气、坚韧和奉献。1945年7月,年仅14岁的周淑真毅然参加了革命,次年4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宣传员,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后勤保障人员,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工作者,周淑真始终坚守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岗位上。她的故事,是千千万万抗战老兵的缩影。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为民族的解放和复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阅读原文】
1944年夏天,一顶八路军战士的黄帽子点燃了14岁少年的全部热望。当村里青年戴着黄色军帽英姿飒爽地走过,少年贾连振的眼睛再也挪不开了。父母吓唬他“戴黄帽要打仗,会被杀头”,他却连夜跑到三十里外的连云港青口镇八路军驻地。部队干部摸着少年的脑袋直摇头:“小鬼,枪都扛不动咧!”倔强的少年索性坐在门槛上不走了。三天后,一柄银亮的理发剪交到他手中——这把特殊的“武器”,开启了少年九年的烽火岁月。他穿梭于街巷,以理发为掩护传递情报,稚嫩肩膀悄然担起烽火邮路的重任。 【阅读原文】
在战场上,丁位西和他的战友们不顾个人安危,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在宿北战役中,一位头部负重伤的营长被紧急送往后方,由于抢救及时,丁位西和战友们成功挽救了营长的生命;淮海战役期间,医院收治了大量重伤员,丁位西和战友们“几乎连续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始终坚守在岗位上。“身为军医,责任重大。”回忆起那段岁月,丁位西依然感慨万千。丁位西边给记者看当时的照片,边回忆道:“战场上非常需要我们这些医务人员,每次战役都意味着无数人流血牺牲,作为医护人员必须承担起责任,及时转移重伤员、救治轻伤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救死扶伤”的意义。 【阅读原文】
在睢杞战役中,担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17师49团卫生队队长的倪虓嵩为了抢救伤员,哪里危险就往哪跑,拖不动伤员,就将衣服脱下来,将伤员放在上面拖着往战壕里跑。刚到战壕,倪虓嵩就被炮弹击中,脊椎受到重伤,被送到后方后,昏迷了三天两夜才醒过来。战后,首长看望伤员时,对倪虓嵩说:“受松同志,我给你改个名字吧。你们这群属虎的战士牺牲得太多了,至少九个以上,就剩你了,就叫虓嵩吧。”“虓”代表牺牲了九虎,也象征勇敢;“嵩”表示纪念战友埋在这高岗上。此后,倪虓嵩就一直使用“虓嵩”这个名字,以此纪念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也因在此次战役中不畏牺牲、出色完成战地救护任务,倪虓嵩荣立二等功。 【阅读原文】
相关链接: 【特别关注】永不褪色的勋章——走近抗战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