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连振:九旬老兵的烽火人生

2025-08-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清俐

  在抗战老兵贾连振的农家小院里,九旬老人捧出一把黄澄澄的杏子,硬塞进记者手中。阳光穿过枝叶,照亮他脸上刀刻般的皱纹。当镜头对准他珍藏的国旗时,老人挺直腰板,右臂上那块七十多年前留下的弹痕在衣服下隐隐作痛——这位“人体气象站”的每一次疼痛,都是历史在阴雨天里发出的深沉回响。在记者采访后不久,一场大雨真如老人预言而至。

  1944年夏天,一顶八路军战士的黄帽子点燃了14岁少年的全部热望。当村里青年戴着黄色军帽英姿飒爽地走过,少年贾连振的眼睛再也挪不开了。父母吓唬他“戴黄帽要打仗,会被杀头”,他却连夜跑到三十里外的连云港青口镇八路军驻地。部队干部摸着少年的脑袋直摇头:“小鬼,枪都扛不动咧!”倔强的少年索性坐在门槛上不走了。三天后,一柄银亮的理发剪交到他手中——这把特殊的“武器”,开启了少年九年的烽火岁月。他穿梭于街巷,以理发为掩护传递情报,稚嫩肩膀悄然担起烽火邮路的重任。

  死亡的阴影总是笼罩在送信的路上。有一次,两个日本兵如猎犬般紧追不舍,少年在田野间拼命奔逃,理发工具被一件件丢弃在路上,唯独那封关乎战友生死的情报,被他死死捂在胸口。当枪声在身后炸响,潜伏的战友在二十米外击毙追兵时,少年瘫倒在地,大口吐着鲜血——怀中的密信却安然无恙。

  “子弹声像刮大风,呼呼的……”老人眯起眼睛回忆夜行军。战士们腰间系着活扣麻绳连成长龙,有人走着走着便沉入昏睡,全靠绳索维系这支梦游般的队伍。在这条生命之链上,少年懂得了:乱世中的个体,唯有相连才能存活。

  提及为何选择八路军,老人瞬时目光如炬。他见过国民党兵偷走自家财物变卖,更见过共产党军队的铮铮铁骨:宁可吞咽喂猪的豆粕果腹,也绝不侵扰百姓。部队借住民宅坚持“三不走”——院子不扫净不走,水缸不挑满不走,损坏东西不赔清不走。铁的纪律铸就了民心长城。

  在孟良崮战役的硝烟中,贾连振被炮弹片崩到,身受重伤的他被安置在莒南县妇救会主任家中。这户原本有大泰、二泰两个儿子的人家,为掩护伤员,将贾连振认作“大泰”。当养伤少年多次默默望着屋梁悬挂着刚收下的向日葵盘时,“母亲”会心地摘下葵盘炒香。金黄的瓜子从此成为他记忆中最温暖的滋味。离开寄养家庭回到部队,再至随军南下,他仍与这位沂蒙母亲鱼雁传书,战火淬炼的亲情跨越了山河。

  淮海战役的炮火中,他已是华野二纵五师十五团的战士。九载戎马归来,那把救命的理发剪又变回谋生工具——直到八十高龄,他仍背着工具箱赶集。老人家客厅墙上挂着的镜框嵌着的一张张老照片里,一张孙辈孩子身着警服的照片格外醒目。令老人倍感骄傲的是,年轻的孙子如今成为一名光荣的公安干警,继承了他当年追求戴黄帽子的青春梦想;而昔日为黄帽子奔赴战场的少年,终见后辈在红旗下守护盛世安宁。

【编辑:刘娟(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