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同行评议透明度引发争议

2025-10-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自然》期刊近期宣布,该平台发表的论文将自动包含同行评议报告与作者的回复内容,目的在于揭示论文的“锻造过程”,增强科研出版的透明度与可信度。《自然》期刊认为,一篇已发表的论文是作者和审稿人在编辑的指导下进行广泛对话的结果。这些讨论可能持续数月,目的是提高研究的清晰度和结论的稳健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应该得到更多的认可。这一政策的发布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与讨论,本报记者就提高同行评议的透明度等问题采访了有关学者。
  同行评议制度有待改革
  同行评议是指在资助申请或论文发表作出最终决定之前,由专家进行评估和筛选的过程。尽管同行评议经常被描述为科学的基石,但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同行评议才在学术界普及起来。在此之前,论文审稿比较随意。美国马里兰大学历史学副教授梅琳达·鲍德温(Melinda Baldwin)认为,虽然当时有一些期刊使用外部评议,但许多编辑还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或一小群学术专家的观点来判断论文是否值得发表。此后,随着公共研究资金的增加,论文数量不断增多,迫使期刊编辑转向外部评议。即使是现在,外部评议也并非执行统一的标准。相反,它是不同期刊、学术领域和资助者之间不同的检查和选择实践的多样化集合。
  《自然》期刊刊文称,随着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出版机构和编辑都表示,让所有的论文都得到同行评议越来越难。现在许多期刊上出现的低质量或错误研究,原因之一就是同行评议系统未能坚持严谨性,而这也是长期存在的问题。自同行评议存在以来,就一直被指责效率低下、充满偏见。科学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论文,但审稿人数量的增长不够快。当前,一些数据显示,对同行评议的不满情绪正在增长。于是,有人提议对同行评议制度进行改革,以提高同行评议有效性和透明度。
  研究人员普遍认可同行评议的价值,但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评议过程更加透明。此前,同行评议报告的内容以及作者、审稿人和编辑之间的沟通都是保密的,这使得读者无法看到作者和审稿人之间的评议过程,而这些讨论对于塑造和改进研究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作者也希望看到论文发表的决策过程,以及了解审稿人和编辑的行为是否存在偏见。在对2017年《自然》期刊审稿人的一项调查中,82%的人认为标准的同行评议确保了高质量的论文发表,但63%的人认为出版机构应该尝试其他模式,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同行评议可以更加透明,并希望出版机构采取更多措施以实现这一目标。
  为改变这一现状,《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自2016年以来一直倡导发表同行评议内容。2020年《自然》期刊宣布为论文作者提供选项,让他们可以在论文发表时选择同步公开同行评议内容。2021年,《自然·通讯》发表的约69%的论文都附有匿名同行评议报告以及作者与审稿人之间的交流内容。2025年6月,透明的同行评议制度扩展到《自然》期刊旗下的所有论文。
  审稿人将逐渐适应透明化做法
  在谈到透明同行评议制度的实施是否会影响学者提交论文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信息研究学院教授迪特玛·沃尔弗拉姆(Dietmar Wolfram)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一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从积极的方面看,透明同行评议所展示的开放性可能会吸引那些希望更充分地参与开放科学原则的研究人员,他们可能会因此寻找支持透明同行评议的期刊——就像今天许多作者寻求在支持开放获取的期刊上发表文章一样。透明同行评议有助于让审稿人在评议工作中更加负责和严格,透明的同行评议也会让作者在提交论文时更加谨慎,减少提交那些构思与呈现效果不佳的研究成果。
  透明的同行评议除了能够增强审稿人和作者的责任感之外,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和审稿人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通过阅读发表的论文以及评议内容和作者的回复,其他作者能够看到高质量研究的形成过程,以及论文在评议过程中如何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发生变化。审稿人的评议内容与论文一起公布,可以让研究人员明确何谓好的研究和同行评议,进而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模仿。这可以促进更高质量的研究,使整个学术界受益良多。
  从消极的方面看,一些作者对于发布已发表论文的同行评议报告感到不适,如果审稿人被要求在同行评议报告中公开身份信息,那么审稿人亦如是。在透明同行评议的实施过程中,一些审稿人可能会在与评议内容一起表明自己的身份时犹豫不决,特别是在对一些知名研究人员的研究发表批评意见时,他们可能会因为害怕遭到报复而不愿表明自己的身份。也就是说,要求审稿人表明自己的身份可能会鼓励审稿人“软化”他们对作者的批评,这将以牺牲同行评议报告的建设性为代价。此外,表明身份也会导致审稿人拒绝评议邀请,如果没有足够的合格审稿人来进行评议,最终会对论文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沃尔弗拉姆表示,有些在早期就采用透明同行评议做法的期刊,将是否公开同行评议报告和审稿人身份分别列入作者和审稿人可选的选项,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双方的焦虑感。正如《自然》期刊所允许的那样,让审稿人选择公开身份或保持匿名,本质上就是延续了使审稿人身份可选的做法。沃尔弗拉姆相信,随着透明同行评议变得越来越普遍,作者和审稿人会对这种做法更加适应。
  有观点认为,透明的同行评议会对新颖或有争议的研究成果的发表带来障碍。沃尔弗拉姆对此表示,无论是封闭的还是透明的同行评议环境,审稿人都可以对新颖或有争议的研究成果进行支持或批评,因此不会影响此类成果的发表。而且,随着预印本服务器使用越来越多,那些通过传统渠道发表的有争议的研究仍然可以通过预印本服务器提供给读者。
  预印本模式或可成为更好选择
  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战略计划负责人博多·斯特恩(Bodo Stern)表示,《自然》期刊的新政策无疑会让有价值的学术见解浮出水面。然而,只发表被接受论文的同行评议报告,类似于只要求共享“正面”的数据,这种方法不具备完整性。斯特恩说,通过编辑视角过滤的透明不是真正的透明,而是一种选择性披露。这种选择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它有可能把同行评议报告变成宣传性背书,而不是批判性的评价。如果所有的期刊都采用《自然》期刊的方法——只发表被接受论文的同行评议报告——我们就有可能在同行评议的合法性外表下抬升了一些“低质量”成果的地位。
  此外,这一政策可能会影响编辑的决策。通常来说,编辑十分看重大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即使这些成果收到的评议意见褒贬不一。但是,如果公开其中的批评性意见,编辑可能会感到压力,从而拒绝此类投稿,从而更倾向于更安全、受到一致赞扬的论文。这种行为可能会缩小非常规科学的生存空间,使科学“回归均值”。斯特恩认为,同行评议想要实现真正的透明,必须从最初环节开始,而不是在编辑把关之后才进行。只有期刊和作者都事先同意论文发表过程公开化,同行评议才能发挥其严格评估和加强科学主张的潜力。
  斯特恩认为,《自然》期刊这种同行评议过程的部分开放在学术交流中缺乏真正的透明度。这一举措强化了一种出版范式,即继续将同行评议视作为编辑提供的咨询服务,而非看重其本身的学术贡献。相比之下,预印本的兴起使一种透明和社区驱动的同行评议形式成为可能,这种形式不受编辑决策的约束,能够支持更开放和公平的学术讨论。
  在斯特恩看来,预印本使论文发表全过程透明成为可能。在预印本模式下,由于论文手稿已经公开,审稿人可以根据论文的实质内容来进行评估,而不是根据论文是否适合某一期刊。共享评议过程的中间产品也变得可行,如评议报告、作者回复和修订版本。使以上信息可见,不仅增强了问责制,还揭示了论文是如何通过批评反馈意见被逐步完善的。斯特恩表示,对预印本进行公开同行评议不仅是提高透明度的重要工具,也是加速科学进步的一种方式。
  透明的同行评议制度揭示了科学不是默认的自我纠正过程,斯特恩解释说,当学者挑战同行的观点或根据批评意见修改自己的论文时,他们需要冒着声誉受损的风险,这也是建立问责制和形成值得信赖的知识的过程。而《自然》期刊的新政策是一个只展示编辑决策后的净化结果的系统,可以说,这在透明同行评议道路上只走了一半,我们可以而且必须把目标定得更高。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王俊美
【编辑:赵琪(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