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在京召开。来自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世界知名法学院校长、国际组织负责人及专家学者等近200位境外嘉宾,600余位中国内地法学院校长、法律实务界专家齐聚一堂,共促全球法学教育领域交流合作,共建全球法学界高层次对话平台,共塑人工智能与法治融合发展重要共识。
共绘法治共进新图景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法治再度成为重要关注点。会上,学者们聚焦促进全球平台共建、规则共研、标准共商,共同推动数字文明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携手迈向普惠共赢的全球法治新图景。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共同愿景,提出“五项行动倡议”:聚力拓宽法治合作,共建联动发展新平台,以机制化交流、网络化协作、共享化发展深化理解、凝聚合力、促进善治;聚力解答重大问题,共建法理研究新高地,为完善国际规则体系、破解全球法治难题提供学理支撑和方案储备;聚力规范智能发展,共筑科技向善新秩序,确保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始终朝着有利于人类普遍利益的方向发展;聚力培育法治英才,共创协同育人新范式,构建开放融合、联系紧密、面向未来的法治教育体系;聚力促进文明对话,共绘法治共进新图景,让法治成为应对全球挑战的“共同武器”。
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洪祥表示,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应持续加强人工智能法治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秉持开放包容、深化国际交流,坚守安全底线、促进可信可控,坚持智能向善、增进人类福祉,创新规则体系、完善全球治理,携手以法治为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高铭暄发来书面贺信,期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为服务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加快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探索人类共同法治框架
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这一主题,与会专家学者从全球治理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部召集人张文显表示,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科技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全球法律人共同体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的潮流,积极回应国际法治和全球治理的关键及重点问题,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法治化、公正化、数字化。
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卓奥玛尔特·奥托尔巴耶夫(Djoomart Otorbaev)认为,人工智能正在进入法律领域,人工智能不会消灭法律职业,但会将其重塑。法律人需要掌握新的技能,既要具备法律推理能力,又要具备科技素养;既要精通法律,又要理解数字时代的伦理规范。
中国法学教育从近代至今已历经百余年,围绕“法学教育的基本功能”,最高人民检察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显明表示,法学不仅培养法治人才、培育法律职业共同体,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还具备服务社会发展、塑造引领价值、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功能。这些都将为我们面临的21世纪法学教育挑战给出答案。
“加强全球治理与引导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原副校长西拉姆·拉马克里希纳(Seeram Ramakrishna)谈道。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吉林进一步谈到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全球性治理问题。他说,我们应在尊重各国治理传统、发展阶段和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坚持“和而不同”,寻求“最大公约数”,在差异中凝聚共识,在创新中守护价值,在发展中实现包容。在人工智能治理中,我们要以制度对话弥合治理鸿沟,以权利保障引导技术向善,以跨界融合培育法治人才,共同努力为人工智能铺就一条法治化发展道路。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发布“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大模型2.0”,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牛津大学法学院等全球近30家著名大学法学院联合发起成立“全球法学教育合作联盟”,共同推动构建跨文明对话新范式、孵化未来法治创新者、探索人类共同法治框架。
据悉,“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发起,自2000年首次举办以来,分别于2010年、2020年成功召开第二届和第三届。该论坛已成为推动各国了解中国法治建设成就与法学教育发展成果、促进世界法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段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