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吴楠
倪虓嵩,曾用名倪受松、倪寿松,1926年8月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原无为县汤沟镇样埂村的一个贫寒农家。倪虓嵩在十三四岁时就跟着参加新四军的小叔为革命跑腿送信。1941年3月,受其小叔的影响和指引,正式加入重新组建的新四军七师。“我们当兵不仅要组织群众活动、扩军、跟敌军斗争,还要开荒种地,自力更生。日军到一个村子就要抢光、烧光、杀光,我们种田也种不了。”倪虓嵩说。
在抗战期间,倪虓嵩当过炊事员、宣传员、通讯员。由于读过私塾,倪虓嵩在部队中算知识分子,组织上便培养他学医,后来他又担任了保健员、卫生员、医务指导员。
1943年,年仅17岁的倪虓嵩,被组织上安排担任原和县沈巷镇八角庙乡乡长,化名黎明,主要负责扩军,破坏日伪道路、军火库、通讯设备,清除汉奸等任务,保障抗日根据地的安全。1943年7月,潜伏在汤沟镇伪军司令部的倪虓嵩收到地下情报人员送来的情报:次日凌晨,汤沟镇伪军司令刘子清等率领日伪军数千人,准备偷袭新四军七师在谭桥后堡村举办的党训班、周边游击队、皖南支队司令部。于是他抓紧抄近道,首先赶往党训班送信,又接着往皖南支队司令部送信。从谭桥后堡村到皖南支队司令部有几十里路,为了将情报安全送达,他将自己伪装成放牛的,在日伪军盘问时,灵机一动把情报信塞进了路旁的一坨牛粪中,躲过了盘查,也避免了一次重大人员伤亡。
抗战期间,敌军的“扫荡”令倪虓嵩终生难忘。“日寇进舒家店‘扫荡’,将一些抗日骨干绑起来,用刺刀残忍地杀害。日军杀人不是把人一下就杀死,而是用刀割,太残忍了。”“1941年正月十五,原无为县陡沟镇大湾鲁村和江家桥附近的人都被烧光、杀光了。”当回忆起那段痛苦的过往,悲伤的情绪如决堤之水喷涌而出,倪虓嵩在哽咽中掩面而泣。
在一次日寇“扫荡”之后,倪虓嵩在归队的路上看到一名被日军杀害的抗日骨干。一旁,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趴在地上痛哭,妻子绝望地说:“孩子没法养活了……”其中一个刚满4岁的孩子,哭着喊着要爸爸。倪虓嵩见此情景,泪水夺眶而出。他抱起这个孩子,安慰孩子的母亲说:“大嫂,这孩子我养了。”说着,倪虓嵩就把孩子抱回家,交给了他的父母,并告诉他们孩子的父亲被日军杀害了,家中再穷也要把他养活。
抗战胜利后,倪虓嵩还参加了睢杞、莱芜、碾庄、淮海、孟良崮等战役。在睢杞战役中,担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17师49团卫生队队长的倪虓嵩为了抢救伤员,哪里危险就往哪跑,拖不动伤员,就将衣服脱下来,将伤员放在上面拖着往战壕里跑。刚到战壕,倪虓嵩就被炮弹击中,脊椎受到重伤,被送到后方后,昏迷了三天两夜才醒过来。战后,首长看望伤员时,对倪虓嵩说:“受松同志,我给你改个名字吧。你们这群属虎的战士牺牲得太多了,至少九个以上,就剩你了,就叫虓嵩吧。”“虓”代表牺牲了九虎,也象征勇敢;“嵩”表示纪念战友埋在这高岗上。此后,倪虓嵩就一直使用“虓嵩”这个名字,以此纪念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也因在此次战役中不畏牺牲、出色完成战地救护任务,倪虓嵩荣立二等功。
时光荏苒,倪虓嵩已近百岁高龄,岁月在倪虓嵩脸上刻满了皱纹,却丝毫未磨灭他对战友的思念和对历史的记忆。2024年5月,在子女的陪同下,倪虓嵩再次踏上山东这一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缅怀牺牲的战友。“一路上,父亲无比悲痛,沉默寡言,我们感同身受,陪着父亲一起沉浸在深切的悲痛之中。这次山东之行虽然短暂,但圆了父亲多年的心愿。这不仅记录着一位亲历过那场战争的老战士的情怀和价值观,也将这份珍贵的历史记忆传承给了我们后代。”倪虓嵩的儿子倪智勇说。如今倪智勇成为芜湖市镜湖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员,继续传承发扬抗战精神。
新中国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这一段段回忆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兵用生命书写的抗战史实,更镌刻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守护和平,开创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