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刘越 王广禄
近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武汉医学院)的报告厅内,百岁老人丁位西以洪亮的声音,讲述着他跨越世纪的传奇人生。作为该校1958届校友,丁位西的一生见证了国家和时代的变迁,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
1925年,丁位西出生于江苏泗阳。1939年,日军轰炸使他的家乡沦为废墟,全家逃难至乡下。1942年,丁位西得知新四军在淮北苏皖边区办学,便与同学一起毅然踏上求学之路。当时的淮北中学,条件十分艰苦,课堂设在树林中,学生们只能将背包当作板凳,靠在树上听老师讲课。但也正是这样的环境,磨砺了丁位西坚忍不拔的意志。后来,丁位西转入新四军四师卫生学校,系统学习医疗急救与护理,毕业后又被分配至第四后方医院,先后参与宿北、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
在战场上,丁位西和他的战友们不顾个人安危,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在宿北战役中,一位头部负重伤的营长被紧急送往后方,由于抢救及时,丁位西和战友们成功挽救了营长的生命;淮海战役期间,医院收治了大量重伤员,丁位西和战友们“几乎连续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始终坚守在岗位上。
“身为军医,责任重大。”回忆起那段岁月,丁位西依然感慨万千。丁位西边给记者看当时的照片,边回忆道:“战场上非常需要我们这些医务人员,每次战役都意味着无数人流血牺牲,作为医护人员必须承担起责任,及时转移重伤员、救治轻伤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救死扶伤”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丁位西转战医疗卫生领域,长期参与防治血吸虫病工作。当时,江苏地区血吸虫病肆虐,丁位西与同事深入一线,积极宣传防治知识,推广有效治疗方法。在他们的努力下,江苏地区血吸虫病得到有效控制,患者数量大幅减少,丁位西和同事也因此荣获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终身成就奖。
尽管离休多年,丁位西对母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感情依旧深厚。2025年4月23日,他向该校公共卫生学院捐赠10万元,支持“公卫菁英”人才培养计划。“这笔钱虽不多,但寄托着我对母校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希望能激励更多学子刻苦学习,建设祖国。”丁位西的话语中,饱含着对母校的深情与对后辈的期许。
如今,已经百岁高龄的丁位西依然精神矍铄。他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不仅坚持练习书法,还非常关心时政新闻和国家大事。在采访中,他还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书法作品,笔力遒劲。对于今天的生活,丁位西十分珍惜。他说:“社会主义中国来之不易,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忘记那些烈士的英勇牺牲。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