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阈下的边境语言研究

2025-07-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语言景观作为社会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概念,特指一个地区公共空间内语言文字的可视化呈现形态。这一概念超越了单纯的语言使用静态展示范畴,本质上是国家语言政策、文化立场与意识形态在物理空间中的具象化投射。从国家治理维度看,语言景观既是衡量国家语言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又能通过强化公民语言认同、塑造国家形象,成为彰显国家软实力的关键载体。
 
  边境语言通常指在国境沿线地区使用的语言,这些语言往往具有跨文化、跨民族的特点。受历史、地理和人口流动等因素影响,边境语言可能同时涉及多个国家的语言体系,甚至形成独特的混合语言或方言。“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合作平台之一。语言尤其是边境地区的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语言在“一带一路”跨境交流中具有天然的优势,能够降低沟通成本,促进贸易便利化。
 
  2025年4月,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幅员辽阔、边界线长,周边是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在这一战略背景下,边境语言作为中国与周边国家边境族群的文化纽带和沟通桥梁,其研究价值正从学术领域向国家战略层面延伸。边境语言研究如何服务国家战略,成为语言研究者必须解答的时代命题。
【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