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幅员辽阔、边界线长,周边是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在这一战略背景下,边境语言作为中国与周边国家边境族群的文化纽带和沟通桥梁,其研究价值正从学术领域向国家战略层面延伸。边境语言研究如何服务国家战略,成为语言研究者必须解答的时代命题。
边境语言:
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因库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边境语言的价值远超单纯的沟通工具,一些边境语言虽跨越了国界,却大多具有同源性,犹如活态文化基因库,起着凝聚特定族群的作用。它们蕴含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感情基础,对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边境语言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公开发表的相关成果显示,我国拥有包含汉藏、阿尔泰、南亚等语系在内的71种边境语言,其中58种属于跨境分布。中国的壮语与越南岱族、侬族的语言有相似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中缅边境的景颇语保存了大量在两国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传统诗歌、谚语等;朝鲜语跨境分布记录了中朝两地边民共享的民间故事与历史传说……这些边境语言或记录了两国跨境族群之间的文化交融轨迹,或承载着他们共同的智慧与情感。总之,边境语言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的见证,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历史合法性与理念认同感。
边境语言研究:
赋能国家战略的基础性实践
民心相通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基础,语言相通是民心相通的根本。系统的边境语言研究,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先导工程,承担着促进理念认同、服务战略布局、维护边疆稳定等多重使命,有益于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民心相通、命运与共。
边境语言研究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石工程。全面、系统、深入的边境语言国情调查与研究,有利于系统挖掘边境语言所承载的共同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为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夯实价值理念认同的基础。以喜马拉雅东段为例,跨境使用的藏语是实控线两侧藏族的核心语言与文化载体。无论是实控线内的宗教仪式、节日庆典与日常生活,还是实控线外印度藏族社区的宗教实践与文化维系,藏语都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跨境语言不仅是活态的历史档案库,更是激活区域内共同历史文化资源的关键枢纽。深入挖掘亚洲国家共有的语言共同体元素是边境语言研究所肩负的使命,这也为亚洲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与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价值理念构建提供了基础支撑。
边境语言研究是助推中国经济新发展格局的基础驱动力。语言的通达是经济动脉畅通的前置条件。中国西藏普兰县的藏族人与尼泊尔藏裔利米人跨境而居,他们的文化几无差异,多数可流利使用藏语拉萨话,族群之间对彼此语言的借用和共享已经成为一种常态。2000年以来,利米人大规模跨境经商务工,既助力了普兰县的经济增长,又通过资金回流支持了尼泊尔原居地的民生建设。在中国周边工作的框架中,边境语言研究可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性支撑。边境语言研究者应积极探索语言的边境经济属性与产业化路径,提供非西方霸权模式的区域性语言公共产品,以适配中国与周边国家进一步发展经济合作的新需求。
边境语言研究是维护边疆稳定的基础性保障。夏尔巴语的研究就是一个充分印证。在我国喜马拉雅南麓的西藏边境地区,生活着一个跨境族群——夏尔巴人,他们的夏尔巴语与藏语有着紧密的亲缘关系,口语中又借用大量尼泊尔语词汇。这种复杂的语言环境潜藏着影响边疆稳定的因素。系统的边境语言调查与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边境语言的使用现状、语言态度、语言政策的实施效果等,从而提前识别冲突因子,为科学合理的语言政策规划提供依据,达到有效维护边疆稳定的目的。
求同存异与稳疆富边
中央周边工作会议的召开,进一步凸显了边境语言研究的战略价值与时代意义。作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边境语言研究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聚焦服务国家安全稳定与助力边疆经济发展这两个关键点。唯有破除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语言藩篱,才能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
求同存异是基本原则。族源相同却跨境而居的边境族群虽然在语言、文化方面具有亲缘性与共通性,但由于受各自国家政治体制、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双方的语言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必然会产生差异性。因此,在边境语言研究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求同存异”这一基本原则。在关注二者同源关系的同时,更应该审慎地看待“异”,避免不必要的语言冲突,营造和谐稳定的边境环境。
稳疆富边是基本路径。边境语言研究需紧紧围绕“稳疆”和“富边”这两大关键点展开。在安全维度,边境语言研究者应敏锐识别、深入分析跨境语言互动中蕴含的安全机遇与挑战,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语言相通的资源优势,在促进边疆发展的同时筑牢安全屏障。在经济维度,边境居民的语言能力是畅通信息、改善就业、提升收入的关键。相关研究应着力于探索提升边境人群语言能力的机制,加强复合型边境语言人才培育,并积极发展边境语言产业与技术应用,以此激发边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服务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繁荣。
站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边境语言研究以语言为切入点,是撬动理念认同、经济联通与边疆安全的杠杆。新时代的语言研究者应以“语言睦邻、安邻、富邻”等为理念,在边境语言研究助力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这一领域深入探索,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