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理支撑

2025-11-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中共党史党建学高质量发展,11月1日,第五届全国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以“中共党史党建学知识体系建构:基本问题与基本原理”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党史党建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路径与发展方向。

  把握中共党史党建学基本问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我国未来五年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对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作出重要部署,为高校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王均伟表示,未来五年,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也应“夯实基础、全面发力”。夯实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理支撑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其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善于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科学借鉴各种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开拓学科的视野和研究思路,推动学科融合创新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金民卿指出,中共党史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的实践创造史、理论创新史和自我革命史。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必须深刻把握党史的基本内容、党的建设的丰富内涵以及党的领导的深刻要义,全面理解各方面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要科学处理中共党史、党的建设与党的领导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国史与党史、党的领导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联,准确把握中共党史党建学的理论性、学术性与政治性、实践性之间的辩证统一。他强调,作为新设立的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科构建必须形成自身独有的概念术语和理论体系。需要明确的是,中共党史党建学并非一般意义上价值中立的纯粹理论,它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现实指向和政治功能。若将其简单构建为纯理论化内容,则会丧失该学科应有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意义。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单国杰表示,中共党史党建学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揭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与中国共产党之治、中国之治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要深刻把握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属性,加快推进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夯实学科学术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青格勒图提出,中共党史党建学是最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的学科之一,中共党史党建学建设应锚定学科发展“定盘星”,筑牢知识体系“主心骨”,夯实人才培养“压舱石”,凝聚学科建设“向心力”,将中共党史党建学与党的事业和国家战略紧密联系起来,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通过学科建设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此次论坛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紧扣时代课题、推动学科发展、强化学术交流的有力举措。

  深化中共党史党建学基本原理

  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基本理论建设放在学科建设的首要地位,是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关键所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通过不同维度的探讨,为中共党史党建学发展贡献了真知灼见。

  “我们要运用好‘三个基本路径’和‘四个宝库’。”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捷具体阐释,“三个路径”即必须树立正确党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扎实做好理论构建和学理转化,构建高度一体化的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基本理论。运用好“四个宝库”即我们党的理论宝库,党史学前辈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宝库,中华传统史学理论中有价值的宝库,以及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界提出的许多思考宝库。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李庆刚认为,应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现代化、社会进化变革以及社会意识等方面的研究,将其纳入中共党史学研究体系。

  谈及如何深化对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研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祝灵君从世界政党兴衰沉浮和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命运比较的角度提出,中国共产党扎根中国国情和土壤,在“两个结合”基础上创立、形成党的指导思想,勇于自我革命,建立起党群关系“同心圆”,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立志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这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世界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齐鹏飞说,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是时代的产物,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我们党的历史有多长,对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的研究就有多长。

  推动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理化体系化建设

  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研究一般是进行理论探讨的首要内容和基础工作,以概念、内涵、分析为切入点,对中共党史党建学中重要基础性概念和问题进行归纳、梳理,提炼,有助于推动这一学科学理化、体系化建设。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俊萍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基础性概念,就是指在这一新思想的党建篇中最具有标识性、基础性、根本性的关键概念。“这些基础性概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守正创新的理论成果,是中共党史党建理论体系中其他一系列重要概念延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进一步提出了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若干具体理论问题,包括初心使命论、精神动力论、国情论、时代观、社会主体论等。这些基本理论应成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的主体理论,为学科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华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金龙表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这些基本原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对自身建设的战略部署和理论升华。

  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主任程美东提出,知识谱系是奠定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主导地位的前提。应从中共党史党建学知识中心谱系、知识支撑谱系、方法论体系、价值观体系、叙述体系等方面,系统梳理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知识谱系问题。

  当天,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党的创新理论与中共党史党建学知识体系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标识性概念研究、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中共党史党建学基本原理等九项议题进行了分论坛研讨。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杨凤城总结表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者要增强历史机遇感与时代使命感。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为我们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学者要努力提高研究水平,增强使命感,为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作出贡献。

  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承办。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段丹洁

【编辑:隋萌萌(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