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语言通常指在国境沿线地区使用的语言,这些语言往往具有跨文化、跨民族的特点。受历史、地理和人口流动等因素影响,边境语言可能同时涉及多个国家的语言体系,甚至形成独特的混合语言或方言。“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合作平台之一。语言尤其是边境地区的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语言在“一带一路”跨境交流中具有天然的优势,能够降低沟通成本,促进贸易便利化。
“一带一路”边境
语言概况
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驼铃不仅传递着丝绸与瓷器的物质交换,更承载着语言的相遇与融合。今天,当“一带一路”倡议重新激活这条横跨亚欧非的文明走廊时,语言再次成为连接不同民族的关键纽带。边境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最前沿,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声符边疆”。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明对话的密码,是理解“一带一路”深层逻辑的文化锁钥。
“一带一路”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复杂的“语言马赛克景观”。从东亚的汉语各地方言,到东南亚的泰语、越南语、马来语;从中亚的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到南亚的印地语、乌尔都语;从中东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到东欧的俄语、乌克兰语——这条路上汇聚了汉藏、阿尔泰、印欧、闪含等世界主要语系的数百种语言。在边境地区,这种多样性尤为显著,中国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以及云南、广西等边境地区,都是多语言接触的一线区域。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一个边境集市上,可能同时流通着普通话、当地方言、缅甸语和傈僳语等语言,这种复杂的语言生态构成了“一带一路”建设的独特文化基底。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构建了全球经贸合作的新平台,更架起了文明互鉴的连心桥,为思想交融、语言互通与文化共荣开辟了新时代的丝绸之路。语言交流能够有效降低“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折扣,促进民心相通。通过语言学习,共建国家人民得以超越表层的经贸合作,进入更深层次的文明对话,实现从“硬联通”到“软联通”的升华。
边境语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
贸易驱动功能
降低贸易壁垒,提高通关效率。“一带一路”的海关和边检程序往往涉及多语言文件处理。例如,中欧班列途经多个国家,货运单据需要俄语、哈萨克语、德语等多种语言版本。如果企业能够使用边境语言进行沟通,可以大幅减少因语言障碍导致的通关延误。此外,边境地区的双语或多语人才在报关、检疫等环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提高了跨境物流的整体效率。
促进中小企业跨境贸易。大型跨国企业通常拥有专业的翻译团队,但中小企业在进入“一带一路”市场时,常因语言障碍而面临较高门槛。边境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成本较低,本地化程度高,能够帮助中小企业更顺利地开展贸易活动。例如,云南的边贸商人在掌握缅甸语或老挝语后,可以更直接地与邻国商家洽谈,减少对中间商的依赖,提高利润空间。
助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跨境电商是“一带一路”建设中贸易的重要增长点,而语言本地化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例如,阿里巴巴、京东等平台在东南亚市场提供泰语、越南语等本地化服务,而边境语言在细分市场中更具优势。如果电商平台能够支持中越边境的壮语或傣语,将会更精准地触达目标用户,提升交易量。
增强金融与法律服务支持。跨境贸易涉及货币结算、合同签订、争端解决等复杂问题,语言障碍可能导致法律风险。例如,在中俄贸易中,合同若仅依赖英语翻译,可能因法律术语差异引发纠纷。而精通中俄双语的律师能够更准确地拟定合同,降低法律风险。此外,边境地区的银行和支付机构也需要多语言服务,以方便跨境资金流动。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边境语言的使用有助于形成区域性经济圈,如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的傣语、老挝语和越南语的互通,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便利化。类似地,中亚地区的俄语作为通用语言帮助中国企业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建立了更紧密的经贸联系。
边境语言在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沟通功能
促进跨文化理解,减少沟通障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文化多样,语言差异显著,而边境语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语言障碍。例如,中俄边境的俄语、中缅边境的缅语、中越边境的越南语等,在民间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边境语言,不同国家的民众能够更直接地理解彼此的文化习俗,减少误解,增进互信。
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强调“民心相通”,而语言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边境语言往往与周边国家的语言相近,如中国西南地区的傣语与泰国的泰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兹别克语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官方语言等。这种语言上的相似性使得文化交流更加顺畅,有助于构建共同的文化认知,促进区域一体化。
促进媒体与信息传播。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跨境媒体合作日益密切。边境语言在新闻传播、影视作品翻译、网络社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中国的影视剧被翻译成缅甸语、老挝语等在周边国家播出,增强了文化影响力。同时,边境地区的广播、报纸等媒体使用双语或多语,有助于信息的高效传播。
助力语言教育与人才培养。“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精通共建国家语言的人才。边境地区的语言教育可以发挥独特优势,不仅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还能培养具备跨境语言能力的人才,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优化“一带一路”边境语言
推广策略
差异化资源配置是优化边境语言推广的基础。建立“中心—节点—边境”三级资源输送网络,在边境地区设立语言推广中心作为区域枢纽。同时,实施“边境语言教育振兴计划”,在口岸城市建立示范性语言培训基地。
教学内容实用化改革至关重要。应开发“边境贸易汉语”“跨境服务汉语”等专门课程,聚焦边民日常交流需求。建立“边境语料库”,收集整理实际场景中的语言使用案例。推行“场景模块化教学”,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边贸、物流、旅游等实用单元,增强实用性。此外,文化适应性提升也是边境语言推广成功的关键。
数字化推广手段能有效扩大覆盖面。建设“‘一带一路’边境语言”APP,开发基于AI的口语练习系统,支持边境地区常用方言识别,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微语言课程。
长效机制构建保障边境语言推广策略可持续发展。建立“边境语言能力认证体系”,与边贸从业资格挂钩。设立“语言推广志愿者”制度,鼓励内地师生赴边境服务;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社区参与”的多元协作模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对外贸易驱动汉语国际推广的理论体系构建”(20FJLB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