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景观作为社会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概念,特指一个地区公共空间内语言文字的可视化呈现形态。这一概念超越了单纯的语言使用静态展示范畴,本质上是国家语言政策、文化立场与意识形态在物理空间中的具象化投射。从国家治理维度看,语言景观既是衡量国家语言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又能通过强化公民语言认同、塑造国家形象,成为彰显国家软实力的关键载体。
在全球化与地缘政治格局深刻演变的背景下,边境地区语言景观已发展为集国家话语治理、区域协同发展与国际传播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场域,具有显著的战略性与特殊性。
边境语言景观的
结构特征与实践路径
制度驱动构建双语景观体系。在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持续推动下,逐步构建起较为系统的语言景观结构,呈现出空间聚焦、功能明确、语言清晰的系统化特征。以黑龙江省为例,其作为我国东北边陲的重要门户,是对俄交流的“战略桥头堡”,承担着国家向北开放新高地的建设责任。黑龙江省的语言景观体系,不仅承担着服务中俄人员往来、经贸合作与文化互鉴的基础功能,更成为维护国家语言主权、推进安全治理与传递国际传播主张的前沿阵地,在国家语言能力建设中占据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黑河、绥芬河、抚远等对俄交流密集的口岸城市构建“中文在前、俄文在后”的双语标识体系,制定了《旅游景区标识中英俄译写规范》,推动多语景观规范化。抚远市结合“华夏东极”品牌与双语标识深度融合,兼具实用性与展示性,整体营造出沉浸式友好语言环境。
文化融入强化语言认同功能。边境地区语言景观正从“服务导向”型向“文化表达”型深入演化,呈现出空间融合、主题聚焦与符号建构的多维特征。黑河市的中俄文化大集、俄罗斯油画城、家庭文化交流街区等重点区域,构建了语言、文化与视觉元素交织的跨文化叙事场域。语言景观不仅承担着信息传达职能,更嵌入地方历史记忆、民族认同与国家叙事,成为对外展示中国和平理念与共建愿景的重要文化象征。这类景观多结合图文、雕塑、色彩、语言等复合符号,通过中俄双语展示墙、主题浮雕、历史年表等载体,系统讲述中俄贸易交流史、红色边疆故事、“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构成了国家话语建构的视觉语篇系统,拓展了语言景观的文化传播广度与国家形象传播深度。
技术赋能拓展数字传播形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边境地区语言景观呈现出平台化、交互化、智能化的趋势,形成了以数字媒介为支撑的“语言+技术”融合体系。部分口岸城市依托“数字政务”“智慧旅游”等平台,广泛应用电子屏显、二维码识别、AR导览、多语种语音助手等数字化手段,实现语言信息的动态展示与即时反馈。数字语言景观突破了传统静态语言景观的界限,具备交互式引导、多渠道服务、实时数据反馈等多元功能,提升了语言服务的智能化与精准性。数字景观搭建起“场景—内容—语言”融合传播矩阵,通过与用户行为的数据闭环联动,推动语言景观从“物理空间表达”向“媒介平台传播”转型,有效拓展了国家语言能力的边界,增强了边境地区语言治理的技术支撑力与战略适应性。
边境语言景观的
功能协同与能力支撑
服务导向强化语言的可达性功能。语言景观作为语言服务体系的重要前端,直接影响国家语言能力的落地效能。在边境地区,语言景观以双语标识为核心,构筑起覆盖政务大厅、医疗机构、交通枢纽、旅游景区等关键空间的服务网络。在高频涉外场所配置双语导引系统,可提升语言的可达性与服务可及性。语言景观融合视觉标识、人工导办与智能辅助,实现信息传递、路径导航与政务指引的综合服务。
数据驱动提升语言治理调控能力。语言景观作为语言资源生态的可视化表达,不仅反映语言的使用现状,更可用于语言数据的采集与政策反馈。在监测维度中,通过对景观语种比例、翻译质量、语序结构与视觉规范的动态采集,可构建边境地区语言景观数据库,支撑语言资源精细化管理。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分析工具,可识别双语标识中的常见错译与语法干扰,推动本地化翻译规范与语言标准的动态优化。典型语言景观语料还可用于反哺地方外语教学,推动形成“景观—教学—治理”联动机制。通过将其纳入课程实践,开展语言景观语料转化与标识纠错教学活动,提升语言治理的公众参与度和教育导向性。
传播导向增强国家对外叙事能力。边境语言景观承载着国家文化意象与传播主张,是提升国际话语影响力的结构性支点。景观元素广泛嵌入中俄合作历史、口岸发展成就、共建“一带一路”建设成果等国家叙事主题,转化为文化视觉符号,构建跨文化传播场景,可增强语言景观的识别度与亲和力。在外宣路径中,结合AR导览、短视频传播与社交媒体运营,推动语言景观向数字传播平台延伸,构筑多模态、多语种的国家传播新矩阵,进而提升文化交流的精准性与有效性,使语言景观成为边境对外传播的可视化战略平台。
破解边境语言景观发展困境
在持续推进边境语言景观的建设中,标准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在整体规范性、语言准确性与视觉一致性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比如,存在缺乏统一适用的语言景观建设标准、个别标识翻译不够精准、视觉呈现不够协调等现象,影响信息传递效率。边境地区语言服务涉及多个职能领域,目前已初步形成基础性分工,但在资源整合与协同治理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边境语言景观在提供基础服务功能的同时,其对外传播功能的拓展仍有较大潜力可挖。
标准引领构建语言景观制度体系。推动边境地区语言景观高质量发展,需以制度体系为牵引,强化顶层设计与规范落地。在机制构建层面,建议依托省级相关学会或协会,联合语言专家、边境城市管理单位与高校力量,制定相关公共服务领域外语译写规范,覆盖语言景观的类型划分、设立场所、视觉风格与翻译流程等核心要素。将相关规范纳入文明城市测评与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增强标准执行的刚性约束,统一标准体系将有助于语言景观规范性、统一性与专业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资源整合完善语言服务协同机制。边境语言服务体系建设需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人才供给与资源配置的高效联动。在平台建设方面,鼓励设立“区域语言服务资源池”,汇聚高校语言人才、企业翻译资源与政府语言岗位需求,构建“培训—输送—反馈”的闭环链条。推动多主体共建共享语言服务体系,将有助于实现边境语言服务的持续供给与系统协同。
数智驱动提升语言景观治理能力。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语言景观治理的精准性与动态性,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在技术应用维度,建议依托GIS空间数据、OCR图像识别与大语言模型技术,构建“语言景观智能识别系统”,实现双语标识的采集、纠错与实时更新。在公众参与维度,通过数据实时反馈与分类管理,鼓励市民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语言景观监督,建立“政府+技术+公众”三元互动机制。在治理模式维度,推动语言景观治理从人工管控向智能监管转变,构建可视、可管、可评的一体化治理平台。
融合传播拓展语言景观外宣效能。语言景观作为国家形象的视觉名片,需拓展其国际传播维度与文化传播深度,围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主题,打造具有地域性与情感温度的外宣内容;结合AR导览、短视频剧集、跨境直播等多模态表达形式,增强语言景观的沉浸感与互动性;建设新媒体内容创作与运营人才库,推动语言景观传播内容的可持续产出与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对外传播的感染力、精准度与国际影响力。
边境地区语言景观不仅是国家语言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服务国家战略、增强文化认同、促进国际传播的核心抓手。未来,应持续加强顶层设计、深化区域协同、激活公众参与,推动边境语言景观建设走向系统化、智能化、国际化,为国家语言能力提升注入更加强劲的边疆动能。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学术交流基地副研究员;黑龙江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