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中国文学的世界意义

2025-07-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深圳讯 (记者李永杰)7月13—15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研究”开题报告会暨“文明互鉴与中国文学的世界意义”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大学举行。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许德友表示,会议立足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大局,聚焦中国文学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独特贡献,是服务国家战略、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深圳大学副校长李永华表示,会议紧扣文明互鉴主题,彰显了中国文学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价值担当,必将为中国文学理论创新和文明互鉴注入新动能。

  项目首席专家、深圳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院长张晓红表示,该项目旨在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理论藩篱,以“文学—文化—文明”为主线,考察中国文学对亚洲、欧洲、北美、拉美、非洲五大文明圈的影响及互动,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张晓红坦言,诗意栖居的人间需要文学的滋养,多元共生的世界呼唤文明的互鉴。面对西方文明话语霸权,课题组将沿着“文学—文化—文明”的创新路径,破解中国话语缺位难题,让中华文化的诗意之光照亮人类文明的共同未来。

  学术研讨会环节,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王宁以世界文学研究为据,倡导建构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新范式,引领国际学术话语;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曹顺庆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揭示互鉴作为人类文明基本规律的深刻内涵;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蒋述卓提出,华文文学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郭英剑分析了从弹幕到短视频的文学微内容再生产与全球扩散机制,展现了数字时代文学传播的新形态;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彭玉平从诗学本体论出发,科学区分“写诗的人”与“诗人”的本质差异,强调人类创造力的不可替代性。

【编辑:陈静(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