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赓续学术传统中回应时代哲思

2025-07-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海讯 (记者查建国 陈炼)7月14—15日,“纪念金岳霖诞辰130周年暨冯契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与会专家对金岳霖、冯契两位哲学家的思想及继承关系作了交流探讨,认为哲学学科发展既要转化吸收其他文明的既有成果,又需立足自身深厚文化传统,进一步阐明建设今日中国哲学学科的重要性。

  “金岳霖与冯契先后提出独创性的哲学体系,二者有密切学术师承关系,可视为中国哲学前后赓续、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典范。”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形而上学学会主席杨国荣表示,“金冯学脉”发展、衍化至今仍具生命力,可称为活的学术传统。金岳霖开创了以逻辑分析见长的“清华学脉”,冯契则继承并发扬该学脉,一方面,上承金岳霖注重逻辑分析、西方视野的学术特点;另一方面,从源头出发对中国思想传统进行系统性梳理,由此发展了金岳霖的诸多洞见,建构起由知识走向智慧的“智慧说”哲学体系。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俞宣孟看来,金岳霖对哲学为何的思索,对当今中国哲学学科建设具有启发意义。在中国近代哲学的探索过程中,金岳霖积极参与对西方哲学传统的引介和回应,并借此探讨哲学的内涵,通过对康德认识论的融摄和批判,提出哲学是人类自身出入时空和非时空的文化活动这一观点,兼具对具体事物的探索、对普遍智慧的关切。

  学科自主性建设离不开方法论层面的自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杨泽波认为,冯契自觉扎根中国传统,融通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做法,就是这方面的范例。中国哲学研究应立足传统,克服中国哲学传统中逻辑思想薄弱等问题,建设兼具民族特点和世界眼光的哲学体系。

  “哲学的生命”在于面向现实,“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逻辑学研究室研究员刘新文提出,金岳霖对逻辑命题的认识经历了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变。他对于逻辑基础的思考最终指向对人的自身思维规律的考察,而我们自身的思维规律则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唯一确实性。金岳霖与冯契的哲学思想虽各有侧重,却都体现了对现实世界的重视,这也构成中国哲学学科建设的源头活水。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当今中国哲学研究应直面时代所需,发掘经典资源,以回应现实问题。一是要以经典重释激活传统智慧,以逻辑自洽重建话语体系;二是要以方法论自觉突破学科边界,打破西方分析哲学传统的话语垄断;三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及其发展走向。

  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主办。

【编辑:陈静(报纸)赛音(网络)】